柿子入画:一个延续六百年的吉祥寓意
柿子入画:一个延续六百年的吉祥寓意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开始张罗年货,除了春联、福字,一幅寓意吉祥的画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柿子主题的画作尤为受欢迎,因为“柿”与“事”谐音,象征着“事事如意”。这一传统源自何时?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柿子与“岁朝图”的渊源
“岁朝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题材,专门用于迎接新年的到来。最早出现“柿”的“岁朝图”,是在明宪宗朱见深的《岁朝佳兆图》中。该图绘钟馗携一小鬼前行。钟馗手持如意,小鬼手托果盘,盘中放置两颗红色的柿子。画上有明宪宗题“柏柿如意”四字,并有诗曰:“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诗意与画境相谐,以寓意“百事如意”。
到了清代,“岁朝图”中出现柿子更为常见。从宫廷画家到民间画师,从文人画家到职业画家,都有创作此类“岁朝图”的记录。例如,清代画家陈书的《岁朝吉祥如意》(图2),画中一个花瓶旁边有两个柿子,寓意“平安如意”,这幅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吉祥寓意的演变
“柿”与“事”的谐音关系,使得柿子成为吉祥寓意的重要载体。在明清时期的“岁朝图”中,柿子常与柏枝、百合、橘或如意并列,构成“百事大吉”“事事如意”和“百事如意”等美好祝愿。这种寓意不仅体现在宫廷画作中,也广泛应用于民间艺术。
以海上画派代表人物虚谷的《六合同春图》为例,画面中百合、柿子、白菜、菊花等元素组合在一起,寓意“百事如意”。值得注意的是,画中的果蔬并不都在同一时令成熟,这种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画家的匠心独运。
艺术价值与市场表现
柿子主题的画作不仅具有吉祥寓意,也展现了中国工笔画的精湛技艺。例如,当代画家凌雪的《柿事如意》(图4),运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柿子的形态,色彩鲜艳而不俗气,既体现了传统工笔画的严谨,又流露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在艺术市场上,柿子主题的画作也表现不俗。据朱万章的研究,这类画作是艺术市场的宠儿,深受藏家喜爱。它们不仅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之下,士大夫文化与民间文化融合的缩影,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当代生活中的应用
在当代生活中,柿子画作依然承载着美好的寓意。无论是春节前夕的装饰,还是日常家居的点缀,一幅柿子主题的画作都能为生活增添一份喜气和祝福。正如朱万章所说,这类画作体现了用一种吉祥的寓意来满足美好的愿景。
以岭南画派的鼻祖居廉为例,他的《岁朝图》手卷中,不仅画了花瓶和牡丹花,还在花瓶左侧放置了一个菜篮子,篮子里面有鸭子、白菜和折枝花卉。这种将南国风物和生活情趣融合在一起的创作手法,使得画作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结语
柿子画作里的吉祥寓意,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礼乐文明的孝道文化。今年春节,不妨在家挂一幅柿子主题的画作,让这份美好的祝福和艺术的美感,为新的一年带来满满的喜气和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