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最新理财防骗指南:警惕AI诈骗新手段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最新理财防骗指南:警惕AI诈骗新手段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重要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新型金融诈骗手段,特别是利用AI技术实施的诈骗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了解和防范这些新型诈骗手段,对于保护个人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AI诈骗:新型诈骗手段的崛起
AI诈骗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诈骗手段,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来模仿人类行为,制造虚假信息,从而骗取钱财。其中,最常见的是Deepfake(深度伪造)技术,它可以生成高度逼真的虚假图像、音频或视频,让人难以辨别真伪。
案例警示:2亿港元AI诈骗案
2024年2月,香港发生了一起震惊全港的AI诈骗案。诈骗分子利用Deepfake技术,成功伪造了英国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形象和声音,在视频会议中冒充多名人士,骗取财务职员2亿港元。这是香港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变脸”案例,也是首例涉及AI“多人变脸”的诈骗案。
在这起案件中,诈骗者通过公司的YouTube视频和公开渠道获取的媒体资料,训练AI模型,生成高度逼真的伪冒视频。由于是预制视频,会内主要以上司下属的关系向职员下达命令,其间职员没有机会与会议的参加者进行交流,整个视频会议只要求职员作一次简短的自我介绍,其后骗徒以借口完结会议,并在即时通讯软件继续下达命令。
这起案件揭示了AI诈骗的可怕之处:它不仅能够高度模仿人类的外貌和声音,还能通过社交工程手段,制造出看似真实的场景,让受害者在不知不觉中陷入陷阱。
AI诈骗的常见手法
语音诈骗:诈骗者通过AI技术合成受害者的亲友或熟人的声音,打电话给受害者,要求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
视频诈骗:利用Deepfake技术生成虚假视频,冒充企业高管或政府官员,通过视频会议实施诈骗。
社交工程诈骗:结合AI生成的虚假信息和社交工程技巧,制造看似真实的场景,诱使受害者上当。
如何防范AI诈骗
面对日益 sophisticated 的AI诈骗手段,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范措施:
多重验证:在涉及资金往来时,务必通过多种渠道验证对方身份。例如,可以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确认信息的真实性。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在社交媒体等公开渠道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
警惕异常要求:如果接到要求立即转账或提供敏感信息的电话或邮件,务必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
使用安全软件:安装并定期更新反病毒软件和防火墙,保护设备免受恶意软件攻击。
提高安全意识:定期参加网络安全培训,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法和防范措施。
其他常见理财诈骗手法
除了AI诈骗,还有一些传统的理财诈骗手法也需要警惕:
高收益诱惑:诈骗分子往往承诺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率,如“日息3%”、“月收益50%”等。
伪造资质与背景:诈骗团伙会伪造公司注册信息、监管机构批准文件等,增加可信度。
限时优惠与紧急投资:通过制造紧迫感,如“限量席位”、“错过今天再等一年”等,诱导投资者匆忙决策。
防范理财诈骗的具体措施
保持理性:记住,任何投资都伴随着风险,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面对异常诱人的投资回报,要保持冷静。
核实平台资质:在投资前,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平台的注册信息、监管情况等。对于声称与知名金融机构合作的平台,可直接联系相关机构进行验证。
深入了解投资项目:不要轻信平台的单方面宣传,要自行研究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包括其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等。
谨慎对待限时优惠:不要被“新手专享”、“早鸟优惠”等限时优惠活动冲昏头脑,投资决策需要谨慎。
分散投资降低风险:不要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到一个项目中,分散投资可以降低风险。
保护个人信息与资金安全:不要轻易透露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使用安全的支付渠道进行交易。
及时举报可疑行为:如果发现可疑的投资平台或诈骗行为,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理财防骗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随着科技的发展,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防范方法,就能有效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看似“稳赚不赔”的投资都可能暗藏风险。在投资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和准备,切勿盲目跟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