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历史文化 | 华夏祖庙娲皇宫:国内最大、最早奉祀女娲的地方
邯郸历史文化 | 华夏祖庙娲皇宫:国内最大、最早奉祀女娲的地方
娲皇宫,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城西北的中皇山上,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之地,被誉为“华夏祖庙”。历经两千余年沧桑,这里不仅保存着丰富的文物古迹,还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人文始祖女娲的崇敬与追忆。
历史渊源
娲皇宫临近的新桥古人类活动遗址,是河北省南部(石家庄以南地区)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迹,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佐证了自旧石器早期以来,古人类就在涉县繁衍生息的事实。
娲皇宫的确切始建年代已无可考,现有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80年—前157年)。据娲皇宫迎爽楼廊檐北墙镶嵌的石碑记载:“汉文皇帝创立神庙三楹,造神塑像,加崇祀典。”
1993年,河南大学组织的“中原神话调查组”在河南、河北进行首次较具规模的“女娲文化”专题考察时发现,这则流传了数千年的神话不仅依然旺盛地存活于人民口头,而且与之相结合的,还有一定的信仰习俗,这种文化现象最集中地体现在涉县娲皇宫。
文化传承
女娲信仰和祭祀活动已在涉县绵延两千年,女娲祭典是中国传承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地域最广的祭祀女娲的大典,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历三月庙会时,全国多地的华人以及海外华侨都会前来祭拜这位华夏人文始祖。
娲皇宫的民间祭祀以乡社为主。据清嘉庆《涉县志》记载:“季春之月,相率祈禳于此(娲皇宫)。各得其所愿欲。自是,西而秦晋,东而青兖,南而豫梁,北而燕冀,不远数千里扶老携幼,享献惟谨,金鼓欢呼之声震动山谷,迄今千有余年。”
中皇山周围几乎村村有社,甚至一村多社,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各社都会组织人员,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上顶朝拜。
女娲祭典始于汉代,明、清时期盛行,民国期间曾一度中断,直到2003年9月才得以恢复。自2003年起,娲皇宫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女娲文化节、二十二届女娲祭典。
深远影响
涉县境内现分布有47处女娲庙(殿、行宫),直观地展现了女娲文化在涉县的广泛分布和深远影响。在涉县,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几个美丽动人的女娲传说,这里的地名、人名、方言、文物古迹中处处折射出女娲文化的影子。
娲皇宫的文化内涵异常丰富,保存历代碑刻114通,北齐石窟3个,北齐摩崖刻经6部,此外还有北齐石造像、宋代砖墙、元代砖雕、清代壁画以及明清历代知县、文人雅士的诗词文赋百余篇、碑刻楹联百余副,使这处古建筑群处处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使涉县在2006年获得了“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的殊荣。
众多国内著名女娲文化专家学者、神话专家等,根据娲皇宫的文化现象整理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专业文献,为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历史沿革
- 西汉:汉文帝刘恒(前180年—前157年)在中皇山古洞建娲皇庙三楹,造神塑像,加崇祀典。
- 北齐:文宣帝高洋(550年—559年)在山下建离宫,并于山腰开凿三石室,刻诸尊像。
- 明:天启六年(1626年)重修创建娲皇圣母宝券一座;崇祯元年(1628年)于石券上创建娲皇阁五楹,广四丈,方圆五丈五尺。
- 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娲皇阁,同年创建迎爽楼、六角亭、娲皇宫水池房、山门和山前牌坊,改娲皇庙为娲皇宫,形成现在的古建筑群。
娲皇宫简介
涉县娲皇宫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涉县索堡镇,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凭借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娲皇宫景区1996年被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荣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景区,2015年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娲皇宫自汉代创建神庙三楹,现存北齐石刻、唐代题记、宋代砖墙、明清建筑等古遗址,有林地、山谷、园林、水系等自然景观,其中,北齐摩崖石刻、主体建筑娲皇阁、女娲祭典为景区三大精髓,分别以“天下第一壁经群”“活楼吊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享誉国内外,是研究我国根祖文化的重要基地。
女娲祭典是中国传承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地域最广的祭祀女娲的大典,列入了国家第一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历三月庙会时全国多地的华人以及海外华侨前来祭拜华夏人文先始,因此娲皇宫成为了全国祭祖圣地之一,被誉为“华夏祖庙”。
娲皇宫建筑被誉为“活楼吊庙”,建筑风格靠崖依洞,依山就势,运用高层建筑重心偏离安全率的原理建成,集文化底蕴与古建奇观于一体。
北齐摩崖刻经是涉县娲皇宫现存历史最悠久、价值最珍贵的文物,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是中国现存摩崖刻经中字数最多的一处,摩崖刻经一百六十五平米(共计十三万七千四百余字),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佛教典籍中弥足珍贵的无价之宝。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