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半夏毒性降低与生姜炮制有关?还是和其他因素有关?
姜半夏毒性降低与生姜炮制有关?还是和其他因素有关?
姜半夏是临床常用的半夏炮制品种之一,其炮制过程主要包括清水泡洗、白矾加入、蒸煮和生姜加入等步骤。这些步骤如何影响半夏的毒性?本文将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详细解析姜半夏炮制过程中的解毒机制。
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2020版《中国药典》记载其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
姜半夏是临床常用的半夏炮制品种之一,生姜“杀”半夏的毒性已经广为人知。早在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中半夏毒以生姜汁干姜并解之。”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也提到:“半夏毒,用生姜汁,煮干姜汁并解之。”那么,姜半夏相对生半夏的毒性有所降低,到底是不是生姜在发挥作用呢?
姜半夏的炮制过程
1. 清水泡洗数日
汉代张仲景在《金匾玉函经》中提到“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也就是说半夏需要用热水洗数十遍,直到清洗的水变清、半夏表层的滑液消失,否则就会有毒。现代研究认为其所说的滑液主要含有草酸钙针晶[1],而草酸钙针晶和半夏中含有的蛋白质类物质可能是半夏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刺激性反应、细胞毒性等的主要作用成分[2]。
2. 白矾的加入
在半夏炮制过程中加入白矾溶液浸制,可消除半夏的麻辣味[3],这被认为是解除半夏毒性的操作之一。其解毒原理为白矾溶液中的Al3+结合毒针晶中的C2O42-,生成Al(C2O42-)3-络合物,使草酸钙结构分解破坏;同时半夏凝集素蛋白在白矾溶液中发生水解,可大幅降低半夏的刺激性[4]。
3. 蒸煮过程
在半夏炮制过程中采用加热方式可使半夏的麻辣味消除[3]。现代炮制研究发现半夏加热使草酸钙针晶针尖被腐蚀,结构被破坏,同时使半夏凝集素蛋白失活,进而明显降低半夏的刺激性毒性[5]。
4. 生姜的加入
现代研究认为,生姜可通过抑制半夏导致的炎症反应而发挥解毒效应,而非通过消除或减少半夏的毒性成分种类和含量。有研究表明,生姜中的姜辣素可以抑制生半夏导致的巨噬细胞活化、变形、吞噬等反应[6];生姜汁可以降低生半夏对小鼠腹腔、家兔眼结膜的刺激性,减轻针晶对机体造成的伤害,也提示生姜具有抗炎镇痛作用[7]。
姜半夏毒性降低
相关因素分析
现代很多研究认为,白矾的加入是真正可以“消灭”半夏毒性的步骤[8]。白矾对半夏毒针晶具有锈蚀、溶解作用,可使其锋利细长的针尖锈蚀、脱落、溶解,晶形结构被破坏,含量下降,从而失去刺激性[9]。
总的来说,从根本上减轻半夏毒性的步骤是清水泡洗数日、白矾加入和蒸煮过程,这3个步骤可以直接破坏半夏的毒性成分。而生姜是在半夏毒性发生后,通过发挥抗炎的作用而减轻半夏的毒性效应,也因此在发生半夏毒性事件后,人们常常用生姜来解毒。例如:大量生姜捣汁含服漱口,并用生姜擦口唇及四周皮肤,可以有效缓解肿胀,解除毒性作用。
另外,笔者认为,所有的半夏炮制品大多都涉及清水泡洗、白矾或石灰的加入、蒸煮过程,均有利于降低半夏的毒性。因此在选择半夏炮制品时,毒性大小的考虑不是最重要的,炮制后功效的差异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例如,2020版《中国药典》记载生姜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姜汁炮制后的半夏,止呕的作用会有所增强,对于痰涎壅盛作呕和寒痰咳逆者,就可以选择姜半夏。
【参考文献】
[1] 王乾.半夏与掌叶半夏生长发育及氮素营养生理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2] 袁海建,贾晓斌,印文静,等.炮制对半夏毒性成分影响及解毒机制研究报道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3):4462-4468.
[3] 王潮奎,慕文静.半夏炮制的实验探讨[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4):12.
[4] 葛秀允.天南星科有毒中药刺激性毒性成分及矾制解毒共性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5] 钟凌云,吴皓,张琳,等.半夏毒性成分和炮制机理研究现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2):72-74.
[6] 赵腾斐.半夏毒性作用机制及生姜解半夏毒的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7] 史闰均,吴皓,郁红礼,等.生姜解半夏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108-110.
[8] 金羊平.生姜中姜辣素类成分对半夏、掌叶半夏毒性的解毒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9] 吴皓,钟凌云,李伟,等.半夏炮制解毒机制的研究I[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4):1402-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