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已成我国第一大肝病,可防可治但需及早干预
脂肪肝已成我国第一大肝病,可防可治但需及早干预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且发病率持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脂肪肝是导致肝脏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肥胖人群和长期饮酒者中更为常见。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肝脏内,不仅会使肝脏体积增大,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了解脂肪肝的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什么是脂肪肝?
脂肪肝,顾名思义,就是肝脏内积累了过多的脂肪。在医学上,当肝脏中的脂肪含量超过5%时,即可诊断为脂肪肝。这种病变在多数情况下并不会直接引起显著的临床症状,尽管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部的不适感。
脂肪肝的流行病学
脂肪肝是全球最为普遍的肝脏疾病之一,据估计,全球发病率约为30%。在拉丁美洲,这一比例高达44.37%,中东为36.53%,南亚为33.83%,东南亚为33.07%,北美为31.20%,东亚为29.71%,亚太地区为28.02%。在我国,男性患脂肪肝的可能性是女性的近两倍,且年龄越大,患脂肪肝的风险就越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体重指数正常的人也可能发展为脂肪肝,这种现象被称为非肥胖型或瘦型脂肪肝,其发生与代谢异常有更密切的关系。
脂肪肝导致肝脏增大的机制
传统观点认为,脂肪肝主要是由摄入过多的脂肪或碳水化合物引起的。然而,最新的研究结果颠覆了这一认知。广州实验室傅肃能团队等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表明,蛋白质而非传统认为的碳水化合物或脂肪,是肝脏脂肪生成的主要营养风险因素。研究通过流行病学数据分析和动物实验,发现氨基酸是肝脏新生脂肪生成的主要碳来源。这一发现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营养干预策略。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脂肪肝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多数患者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血液检测、腹部超声、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体层成像(CT)扫描、瞬时弹性成像等。其中,腹部超声是最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如果怀疑病情较重,可能需要进行肝脏活检以明确诊断。
脂肪肝的治疗与预防
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脂肪肝的首要和最有效手段。通过饮食调整和适量运动减轻体重是关键,且体重减轻至少需达到5%-7%,并需维持一年以上才能显著改善脂肪肝状况。尽管减肥对许多人来说是个挑战,但这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还要控制好血糖、血脂、尿酸。在脂肪肝早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主要侧重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当脂肪肝进展到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阶段,可能需要辅助药物治疗。如果进一步进展到肝功能衰竭、肝癌,肝移植也是一个可行的治疗手段。
脂肪肝的严重性与预防意识
脂肪肝是一种可逆的病理状态,尤其是在早期阶段。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如减重、控制血糖和改善饮食习惯,可以减缓甚至逆转脂肪肝的进程。肝硬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逆转,但是逆转难度会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因此,对于脂肪肝患者,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和持续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脂肪肝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脂肪肝可发展为更严重的肝病,如肝硬化和肝癌。因此,提高对脂肪肝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对于维护肝脏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