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恐慌症完全指南:症状、自救与治疗全解析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10:0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恐慌症完全指南:症状、自救与治疗全解析

你是否曾经历过突然的心理不安,感觉好像有事即将发生,身体开始出现心悸、冒汗、心跳加快,甚至呼吸急促到要窒息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瞬间像是跌入谷底,感受到身体的压迫,如无法呼吸,感觉要死掉一样。这可能是恐慌症的症状。

恐慌发作,是指生活中没有实际的危险,但身体与心理却感受到面临威胁的不适感。症状包括冒汗、心悸、胃痛、头晕、头痛等,如果经常出现这种不安感觉,或者严重的呼吸急促到无法呼吸,可能会影响生活作息与工作,甚至产生低自我评价,觉得自己很糟糕,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在焦虑不安的状况下,如何保持冷静,维持稳定情绪,让手边的工作继续完成,不至于影响生活,就显得非常重要。

恐慌症是什么?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DSM-5),恐慌症属于焦虑症的分类,是一种反复非预期性的恐慌发作。恐慌发作是突然一股强烈的恐惧或不适感,并在几分钟内达到高峰,从身体与心理感受中至少有四个症状,就可能是恐慌症了。

身体感受

  • 心悸、心跳加快
  • 流汗(大量冒汗)
  • 发抖或颤抖(或虚弱无力)
  • 呼吸困难或窒息感
  • 哽塞感
  • 胸部疼痛或不适(胸闷)
  • 恶心或腹部不适
  • 头晕、步伐不稳、头昏或快要昏倒
  • 冷颤或发热的感觉
  • 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的感觉)

心理感受

  • 失现实感(不真实的感受)或失自我感(自己心智和身体脱离的感觉)
  • 害怕失去控制感或“快要疯了”
  • 害怕即将死去
  • 会持续关注或担心恐慌再发作或后果,或是避免恐慌发作的行为,持续一个月以上

焦虑症是面对特定的压力源,如分离、社交、场所或多个压力源,而感到过度焦虑和担忧至少六个月。焦虑时会产生紧张、心悸、胸闷、冒汗、发抖、哽塞感或腹部不适等感觉,因此与恐慌症有类似的症状。要区分焦虑症和恐慌症,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 恐慌症是无预警的状态;焦虑症是有特定原因。例如,对考试感到焦虑,因此紧张到发抖、心悸,但恐慌症在没有面对考试时,也会呈现紧张、发抖、心悸的症状。
  • 恐慌症是瞬间感受达到高峰并在短时间内可以缓解症状,如30分钟内;焦虑症是特定原因未消除,感受会一直存在,甚至有人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如在高压环境工作,长期无法放松。

因为恐慌与焦虑的处理方法不同,所以帮助自己辨识症状,可以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方法。

恐慌症的成因与症状

恐慌症可能是遗传、个人特质与环境等因素形成:

  • 有家族史或个人病史
  • 大脑中神经传导物质不平衡
  • 性格内向,长期压抑情绪
  • 自律神经失调,容易紧张
  • 完美主义,自我要求严厉
  • 创伤经验,有PTSD的症状
  • 长期处于压力环境
  • 患有焦虑症、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
  • 容易受外界影响,形成负面思考

在上述原因中,恐慌症的形成多与焦虑有关,如性格是容易焦虑的人,就容易不知不觉地紧张,当长期处于焦虑中,已搞不清楚焦虑来源,因此只要感受到身心有威胁感,就会呈现恐慌状态。恐慌症特别之处是现在感觉还好,下一个瞬间突然就掉入焦虑的漩涡,难以自拔,说不出原因,只感受到身心不舒服的状态,因此担心是否身体出现问题,赶紧到医院做检查,通常检查结果都正常,于是带着更大的担心是否医生误诊了。

当然,医生通过高度精密仪器进行诊断,误诊几率小,相对的原因大部分是心理因素。因此,当有以上症状,可到身心科就诊,经过身心诊断对症下药与心理治疗,通常经过一段时间可以缓解症状。当恐慌发作时,可以了解探讨原因,寻求适当的协助。

恐慌症发作时的自救四步骤

恐慌症发作时,通常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先自救:

一、先“深呼吸”,稳住身心

很多人感受到身体的恐慌时,心理也跟着恐慌,整个人呈现焦躁不安,伴随着身体的症状,更有致命的感觉。但这种感觉是想象出来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生命危险,而是人的记忆可能链接到某个事件的感觉,但想不起事件,只记得感觉,于是在不经意时出现心理感受的记忆。这时候,先让自己深呼吸,尝试放松身体,通常有不错的效果。

二、感受当下身心状态,告诉自己“没关系”

当身心尝试放松,还是会感受到恐慌症状的不舒服,这时如果想到身体疾病,心理更不安,所以试着告诉自己没关系,接受当下任何状况,之后再去医院检查,或再观察看看身体状况,等症状消除后再思考如何应对。这时当你接受当下感受并想到之后的症状解决方法,心理会比较安心。

三、找个“安全地方”,让自己休息一下

如果当下手边有工作,建议先放下,让自己在安全的地方休息,可以确保身体症状产生的风险,如曾听闻有人在开车时,突然恐慌发作,这时继续开车会增加焦虑与交通安全的风险,因此,最好先停到安全地方,让自己休息约30分钟,通常会缓解症状。

四、“想象”愉悦事物,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放松

恐慌是心理影响成分高,记忆通常是关键,因此改变记忆,创造记忆经验很重要。当症状缓解后,想象自己在愉悦的事物上,如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在海边吹着风、在山上呼吸芬多精等,运用想象,将对恐慌症状转移到放松感受上,将可以转移心理的注意力,就可以暂时的放松与休息。这有助于补充身体能量,让自己补足精神,再回到该做的事情上。

恐慌症的治疗与管理

恐慌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生理症状,心理治疗可以寻根究底,了解自己的状态,找到最好的应对方式,有些症状不容易根除,但可以找到和平共处的方式。

小惠因为恐慌症导致抑郁,常处于情绪低落,与不经意的恐慌症状,身心煎熬,导致工作需要暂停,才能应付不知何时会来的恐慌症状,当恐慌时,小惠也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只能躺在床上,心理着急,却无力动作;自责症状,但无法可施。只要身体一有病痛,就会到医院检查,但检查结果都没问题,让小惠更陷入到连医生都无法治疗的疾病恐惧中,当恐慌来临时,多次对人生失去希望,不由自主地会想到自伤或自杀。

但不想放弃自我的小惠,除了就医,也通过定期心理咨询服务协助自己,从不断询问心理师“我什么时候会好”,到愿意放慢生活脚步,让自己通过深呼吸,放松身心;当有恐慌症状时告诉自己没关系;并在咨询中,通过心理师与她的会谈中找到自己生理与心理的安全地方,增加安心度;并在每次的咨询中,通过想象的练习,让自己放松,形成链接。经过三个月的每周心理咨询,小惠的症状逐渐好转,可以恢复工作与开始有笑容,可以正常的生活。因此,小惠学会跟恐慌共处,因此不再担心恐慌的到来,因为当恐慌时,小惠知道如何面对。

结论

恐慌发作不是病,但发作时确实让人痛苦。因此,不要害怕恐慌的症状,只要我们做好准备,你也可以成为自己恐慌自救的专家,让自己以稳定的心、“没关系”的心理安抚、知道自己是在安全的环境,通过想象放松,也可以过好生活。如果你有类似的症状,除了可以寻求药物治疗,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服务,逐渐好转恐慌症状,找到人生的方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