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ESC指南:房颤患者血栓预防全攻略
2024ESC指南:房颤患者血栓预防全攻略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最大的危害在于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据统计,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来说,科学预防血栓至关重要。
房颤与血栓的关系
房颤时,心脏的两个上腔室(心房)会以每分钟350-600次的频率快速而不规则地颤动,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滞留,容易形成涡流和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血液流动到身体其他部位,最常见的是到达大脑引发脑卒中,造成偏瘫等症状。
血栓预防的最新指南
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最新房颤管理指南中,提出了新的“CARE”路径,其中“A”即代表预防卒中及血栓栓塞。指南建议使用CHA2DS2-VA评分来评估血栓栓塞风险。该评分系统包括以下因素:
- 充血性心力衰竭(C)
- 高血压(H)
- 年龄≥75岁(A2)
- 糖尿病(D)
- 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S2)
- 血管疾病(V)
- 年龄65-74岁(A)
- 女性性别(由于年龄依赖性,现已从评分中去除)
根据评分结果,CHA2DS2-VA评分达到或超过2分的患者,应考虑开始口服抗凝治疗。
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
华法林:是一种传统的抗凝药物,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根据结果调整剂量。对于年龄≥75岁、正在接受华法林治疗且临床情况稳定的患者,可以考虑维持华法林治疗,而不是改用DOACs。
DOACs: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与华法林相比,DOACs具有用药便捷、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对于大多数房颤患者,DOACs是首选的抗凝药物。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议在DOAC基础上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因为这会增加出血风险。
生活方式调整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预防血栓的重要环节。
健康饮食:参考《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建议低盐、低饱和脂肪的饮食方式。同时,减少Omega-3脂肪酸的摄入,避免高尿酸食物。
适度运动:保持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如瑜伽、太极、走路或短距离慢跑。避免竞技性和过度耐力运动,如马拉松等。
控制体重:肥胖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7kg/m²以下。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房颤和血栓的风险。建议戒烟,酒精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周≤30克。
良好睡眠:失眠会增加房颤风险,应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必要时可进行睡眠监测。
定期监测与评估
房颤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以下检查和评估:
INR监测: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INR,保持在2.0-3.0之间。
血栓风险评估:定期使用CHA2DS2-VA评分评估血栓风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出血风险评估:虽然抗凝治疗能有效预防血栓,但也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需要定期评估出血风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使用。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房颤患者应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这包括:
遵医嘱服药:不随意增减药物剂量,定期复诊。
识别症状:注意心悸、头晕、气短等症状,及时就医。
健康生活方式:将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融入日常生活中。
情绪管理: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房颤患者科学预防血栓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使用抗凝药物、调整生活方式以及定期监测和评估,可以有效降低血栓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