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教你科学炒菜:控制油温,远离反式脂肪
北京协和医院教你科学炒菜:控制油温,远离反式脂肪
“炒菜时等油冒烟再下锅”是很多人的习惯,但这个看似平常的做法却暗藏健康隐患。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于康提醒,这种做法可能让全家人不知不觉摄入大量反式脂肪,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那么,如何才能科学炒菜,既保留美味又兼顾健康呢?
油温过高:反式脂肪的“温床”
反式脂肪酸,简称反式脂肪,是不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发生氢化反应后形成的一种有害物质。它会增加人体内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降低“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指出,我国居民摄入的反式脂肪,主要来自食用油的不合理烹调。当植物油被加热到冒烟时,油温往往已超过200℃,这样的高温下即使只是短时加热,也可能产生反式脂肪。而且,油温越高,产生的反式脂肪越多。
如何判断油温?
控制油温是避免产生反式脂肪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判断油温呢?这里有几个实用的方法:
观察法:油温的控制可以通过观察油的流动速度和热感来判断。例如,当油开始缓慢流动并有轻微热感时,大约是三成热;当油急速涌动且热感明显时,大约是六成热。
筷子测试法:将筷子插入油中,观察筷子周围气泡的多少和密集程度,可以判断油温。例如,三至四成热时,筷子周围会有小气泡;五六成热时,筷子周围会有密集的气泡。
不同油温的烹饪应用
不同的油温适合不同的烹饪方法:
温油(90°C—130°C):适合滑油,制作较软嫩的菜肴,如滑炒鸡丝等。
热油(140°C—180°C):适合炸制食物,如炸香椿、炸花椒叶等。
旺油(190°C-240°C):适合炸、烹、炒等烹调方法,但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产生有害物质。
选择合适的食用油
不同种类的食用油烟点(即食用油开始冒烟的温度)各异,产生油烟多少也不同。日常炒菜主要有两种选择:
选择烟点高的油:如大豆油(烟点225.8℃)、精炼菜籽油(烟点215℃)。
选用油酸含量高的油:油酸化学性质稳定,耐煎炸、不易氧化变质,如高油酸的花生油等。
应避免使用存放时间较长、过期或反复油炸过食物的油。尤其是反复使用的油中含较多有害物质,继续烹饪食物更不健康。
健康烹饪方式
除了控制油温和选择合适的食用油外,多采用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式也是保护家人健康的重要措施。油温七八成热时约210~240℃,而水温最高为100℃,短时、低温烹调对食材营养成分的破坏更少。
结语
改变“油冒烟才下菜”的习惯,学会控制油温,选择适合的食用油,多采用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式,不仅能够减少反式脂肪的摄入,还能更好地保留食材的营养,保护家人的心血管健康。让我们从科学炒菜开始,为家人打造一个更健康的饮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