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让糖尿病患者也能嗨起来!
中医养生让糖尿病患者也能嗨起来!
“消渴”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书中记载“甘美肥胖,易患消渴”。在中医看来,糖尿病属于“消渴症”,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导致的。虽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中医养生方法,患者仍然可以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中医养生的奥秘吧!
饮食调养:从源头控制血糖
饮食调养是中医养生的基础。台湾义守大学暨义大医院中医部主任蔡金川指出,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以下饮食禁忌:
忌食酒类及面食类:酒类容易造成肝脏及胰脏发炎,干扰糖分代谢。面食类(如面包、馒头、包子、面条、油条、饼干等)容易导致高血糖状态,应严格禁食。
太甜的水果不宜食用:如龙眼、枣子、西瓜、甜瓜等。
多饮用温热开水:患者体内容易出现血液浓缩状态,多喝水能够避免这个现象。避免长期喝冰水,以免影响肠胃功能。
除了饮食禁忌,日常保健也十分重要。养成运动的好习惯,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避免长期紧张思虑,注意调节劳逸,保持良好的心态。
运动疗法:让身体动起来
中医强调“动则生阳”,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糖脂代谢。八段锦和太极拳是两种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
八段锦练习可改善患者的糖脂代谢水平,尤其对改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以及调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有一定疗效。还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和生活质量。每次1~2套,每天1~2次。
太极拳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可改善患者的糖脂代谢和生活质量。每次1套,每天1~2次。
穴位按摩:指尖上的养生
中医认为,人体的穴位与经络相连,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以下是7个有助于调理血糖的穴位:
然谷穴:位于内踝前下方,足内侧缘。每晚洗脚后点按10秒,按揉5~6分钟,直至穴位及周围产生明显酸胀感。
鱼际穴:位于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掌心朝上,拇指按揉对侧至周围有酸胀感,再换另一侧,每天早晚各按摩1~2次,每次约3~5分钟。
内庭穴:位于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食指、拇指上下掐揉,可以控制食欲,改善口气重、便秘、打呼噜、磨牙、胃火牙痛等症状。
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下3寸。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指面附着在关元穴上,环形而有节律地抚摩,一般10~15分钟,不可过度用力,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足三里穴:位于坐位屈膝,犊鼻穴下四横指。用中指指腹或光滑木棒按揉,按揉至有酸痛、麻、胀、发热的感觉,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每分钟15~20次。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用拇指指腹按压,旋转按揉,力度以有酸胀、发热感为宜,每次按揉50次,每天2~3次。
涌泉穴:位于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每晚温水泡脚后擦干,拇指按压100~300次,以感觉酸痛为度;或用拇指指腹从足跟向足尖方向推搓此穴100~300次,直到足底发热为止。
心态调整:保持积极乐观
十堰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向淑珍强调,糖尿病管理不仅关乎身体健康,更与幸福感息息相关。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提升生活质量。制定符合个人身体情况的饮食计划,规律而适量的运动,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培养兴趣爱好,保持社交活动,都是提高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合一”,即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科学的穴位按摩以及良好的心态调整,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病情,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当然,中医养生方法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以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