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二位亲王配享太庙,八位获世袭罔替殊荣
清朝十二位亲王配享太庙,八位获世袭罔替殊荣
清朝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上百位亲王和郡王。然而,真正有资格配享太庙的仅有12位,这其中还有几位鲜为人知。本文将带您一起了解这12位功勋卓著的宗室亲王。
武功郡王礼敦
礼敦是清景祖觉昌安的长子,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伯父。他协助父亲击败了硕色纳兄弟九人和加呼部兄弟七人,扩张领地达200余里,因战无不胜而被誉为巴图鲁。礼敦去世后葬于永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为纪念其创业之功,追封礼敦为武功郡王并将其供奉于太庙。清朝入主北京后,礼敦的牌位被迁入北京太庙,供奉在东配殿的第一位,这是所有配位中最尊贵的。
慧哲郡王额尔衮
额尔衮是清景祖觉昌安次子,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二伯父。在努尔哈赤起兵时,他与斋堪是唯一支持努尔哈赤的人。然而,关于额尔衮的生卒年份已无从考证。顺治十一年(1654年),额尔衮被追封配享太庙,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
宣献郡王界堪
界堪是清景祖觉昌安第三子,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三伯父。在努尔哈赤起兵时,只有他和额尔衮表示支持。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界堪被追赠为郡王,谥号“宣献”。顺治十一年(1654年)配享太庙,乾隆十九年(1754年)九月入祀盛京贤王祠。
通达郡王雅尔哈齐
雅尔哈齐是清显祖塔克世第四子,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同母弟。顺治十年(1653)五月,清廷追封其为多罗郡王,谥号“通达”,次年配享太庙。乾隆十九年(1754)九月,入祀盛京贤王祠。
以上四位宗室亲王都生活于努尔哈赤时期以及比他更早的时期,当时的女真还是东北的小部落,他们的功绩也不能与后来的立国之功相比。
礼烈亲王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以骁勇善战著称,在后金的建立以及清朝初年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努尔哈赤时期,他是四大贝勒之首,后来在八旗制度中,代善及其子岳托掌管两红旗。
代善
努尔哈赤去世后,在代善的主持下,四贝勒皇太极被拥立为汗。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代善被封为和硕礼亲王。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逝世后,为消弭内争,代善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两次拥立之功也奠定了代善家族在整个清朝的地位,此后两百年朝中排班以及发言都是以礼亲王为首。
顺治五年(1648年),代善病逝,终年66岁。康熙十年(1671年),追谥号为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世袭罔替。
睿忠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在皇太极继位后开始跟随南征北战,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统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
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并被封为摄政王。此后,多尔衮的封号不断提升,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实际上已成为事实上的皇帝,这导致了他与顺治帝之间的矛盾加深。
多尔衮
然而,多尔衮在辅佐顺治帝入关以及指挥清军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功勋卓著,乾隆帝评价他“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在狩猎途中去世,年仅39岁。顺治帝为其举行了皇帝规格的葬礼,并追封他为“清成宗”。
不过,两个月后多尔衮被揭发生前有谋逆行为,被削掉其帝号,将他和福晋的神牌从太庙里撤出,并开除宗籍。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多尔衮才被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宗籍及睿亲王的爵号,并世袭罔替,再次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
郑献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赤的第六子,自幼就被努尔哈赤带在身边抚养,因此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关系良好,尤其是与皇太极关系密切。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济尔哈朗被封为和硕郑亲王。在皇太极去世后,济尔哈朗与多尔衮一同以辅政王的身份辅佐年幼的顺治帝。
济尔哈朗影视形象
然而,后来济尔哈朗遭到多尔衮的排挤。在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首先拉拢三王联名追论多尔衮的罪状,清算多尔衮一派,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顺治九年二月,济尔哈朗被进封为叔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1655年)去世,终年56岁。
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追谥号为献。乾隆十九年(1755)九月,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乾隆帝追念郑亲王的忠诚功勋,下诏配享太庙。
豫通亲王多铎
多铎是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深受努尔哈赤喜爱。天命十一年(1626年),年仅十三岁的他被封为贝勒,统领正白旗。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多铎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了诸多战功。崇德元年,多铎被封为和硕豫亲王。
多铎
顺治元年(1644年),多铎以定国大将军的身份跟随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随后,他又率军攻破扬州,处决史可法;占领江南,俘获南明弘光帝朱由崧。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铎因感染天花去世,年仅三十六岁,谥号“通”。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帝恢复其豫亲王爵位,并配享太庙。乾隆帝称赞他是“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肃武亲王豪格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正蓝旗旗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豪格被封为和硕肃亲王。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中伤多尔衮而被削爵,之后跟随清军入关,清定都北京后,仍被封为肃亲王。
豪格
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豪格被任命为靖远大将军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成功消灭张献忠政权。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凯旋回京,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狱中,时年四十岁。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帝亲政后为豪格昭雪,恢复其封爵。顺治十三年(1656年)九月,追谥为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配享太庙,并世袭罔替。
克勤郡王岳托
岳托是代善的长子,很早就投身于战争中,与其父代善共同掌管两红旗。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岳托被封为和硕成亲王,并主管兵部。然而,岳托逐渐引起皇太极的不满,动辄获咎,屡次被贬至贝勒。
岳托
崇德四年(1639年),岳托因天花病逝于济南,皇太极念其功绩,追封他为克勤郡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特为岳托立碑纪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岳托被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克勤郡王之爵世袭罔替,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怡贤亲王胤祥
胤祥是康熙帝的第十三子,早年曾深得康熙的喜爱,但后来一直未能得到康熙的重用。雍正帝继位后,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并被任命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得到雍正的重用后,胤祥尽心竭力地办理政务,雍正帝曾感慨地说:“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胤祥
正是胤祥的竭力辅佐,雍正才得以恢复康熙晚年的怠政。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因积劳成疾去世,终年44岁。雍正帝下令让其配享太庙,为其上谥号“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恭忠亲王奕䜣
奕䜣是道光帝的第六子,道光晚年曾在奕䜣和奕詝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决定立奕詝为太子,立奕䜣为亲王。咸丰帝继位后,遵照道光帝的遗旨封奕䜣为恭亲王。
奕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职,确立了两宫垂帘听政、亲王辅政的体制。在同光年间,奕䜣支持洋务运动,推动了清朝历史上短暂的“同光中兴”。
奕䜣
自辛酉政变以后,直至光绪十年(1884年),奕䜣长期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权力中心。后来逐渐倦怠政事,最终在“甲申易枢”中被罢黜。同治十一年(1872年),奕䜣被赐予世袭罔替之爵,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去世,终年67岁,谥曰“忠”,配享太庙。
小结:
上述12位是清朝配享太庙的12位宗室亲王,其中前四位都是努尔哈赤的兄弟和伯父,他们基本上都是活跃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前。之后的8位都是清朝各个时期立下卓越功勋的宗室,而且他们在后来都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