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出台秸秆综合利用新规:禁烧区可有条件焚烧
湖南出台秸秆综合利用新规:禁烧区可有条件焚烧
近日,湖南省出台《秸秆综合利用若干规定》,明确对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和禁烧区的管理措施。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湖南省在秸秆焚烧问题上,从过去的“一禁了之”转向更为科学合理的“疏堵结合”方式。
秸秆焚烧,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做法,近年来却成为环保治理的重点。一方面,秸秆焚烧确实能快速清理农田、杀灭病虫害,且几乎无成本;另一方面,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据研究显示,秸秆焚烧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一倍,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三倍。当可吸入颗粒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位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此外,秸秆焚烧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火灾,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
面对这一难题,湖南省此次出台的新规,体现了科学治理的智慧。新规明确,秸秆综合利用主要包括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等方式。同时,对禁烧区带有经检疫确需焚烧的病虫害秸秆,在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采取安全可控措施后,可以露天焚烧。这种“禁改限”的做法,既保护了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又满足了农民处理秸秆的实际需求。
这一政策转变,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美国为例,上世纪90年代也曾饱受秸秆焚烧困扰。美国通过发布《农业焚烧政策》和实施烟雾管理计划,成功减少了秸秆焚烧。日本则通过《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对秸秆焚烧进行严格管理,并推动秸秆资源循环利用。这些经验表明,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可以有效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然而,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从农民的角度来看,秸秆焚烧确实有其便利之处。一位农民表示:“焚烧是最快捷的秸秆处理方式,几乎没有成本,短时间内即可完成。而且高温焚烧可有效杀灭病原菌和害虫,减少下一季的病虫害。”但这种传统做法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有专家指出,秸秆还田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但存在诸多不便和弊端。比如,农作物的换季收种必须争抢“农时”,往往上一季的遗留秸秆还没有腐烂,下一季的播种工作又要展开。秸秆长时间堆积,势必影响农作物生长,极易滋生病虫害。
为解决这一难题,湖南省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例如,湖南南县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将秸秆制成肥料、饲料、饵料、基料、燃料等。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基地4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这种创新做法,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还为农民带来了额外收益。
湖南省的新政策,体现了对环境保护和农民利益的双重考量。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既保护了环境,又尊重了农民的生产习惯,实现了多方共赢。这一做法,为全国秸秆焚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