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化寺:北京内八刹之一的历史文化瑰宝
广化寺:北京内八刹之一的历史文化瑰宝
广化寺(Guanghua Temple)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鸦儿胡同31号,始建于元朝时期,是老北京内八刹之一,现为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侧门
广化寺
广化寺
弥陀殿
西院
东院
广化寺
广化寺
广化寺
广化寺
广化寺
广化寺
广化寺
广化寺
广化寺
广化寺
广化寺
广化寺
历史沿革
元朝时期,广化寺始建。明天顺至成化年间,广化寺重修。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广化寺成为净土宗道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广化寺重修殿宇。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之洞将个人藏书存放于广化寺中,并奏请成立京师图书馆。清宣统元年(1909年),京师图书馆获准,派缪荃孙主持建馆事务。民国元年(1912年),京师图书馆正式开放,教育总长蔡元培派江翰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后迁出广化寺,恢复广化寺为佛教寺院。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朱庆澜联合广化寺玉山方丈和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借用广化寺东路戒堂、大斋堂等房舍建立伤兵医院,在国民党政府签订《塘沽协定》后,广化寺内的伤兵医院被迫解散。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溥心畬捐助广化寺修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广化寺创办广化佛学院。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广化寺创办广化小学。1952年,广化小学由北京市教育局接办,并与私立崇实第二小学和竞业小学合并,改为鸦儿胡同小学分校。1957年,鸦儿胡同小学分校迁至广化寺后院的弥沱庵院内。1981年,北京市佛教协会在广化寺成立。1984年,广化寺修缮。2001年。广化寺东路腾退。
建筑格局
广化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3850平方米,建筑分中、东、西三路,殿宇329间。中路为主要建筑所在,沿中轴线依次为影壁、山门、天王殿、五佛宝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对称排列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与维那寮。东路原有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殿堂,现仅存一进院落。西路现仅存二进院落,有大悲坛、观音殿、地藏殿、方丈室、法堂、祖堂等。
主要建筑
山门:位于广化寺中路第一进院落南侧,面阔三间,歇山顶,匾额书“敕赐广化寺”五个金粉大字。山门前有八字形影壁一座。山门内东西两侧为钟楼、鼓楼。
天王殿:位于山门北,面阔三间,庑殿顶,殿内供奉弥勒佛,两侧为四大天王。
五佛宝殿:又称大雄宝殿,位于广化寺中路第二进院落,也是广化寺的中心建筑,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供奉毗卢遮那即密宗大日如来,殿两侧为十八罗汉立像。东西配殿为伽蓝殿、祖师殿。
藏经楼:又称万佛阁,位于广化寺中路最后一进院落,二层阁楼式建筑,面阔五间,大式硬山顶。东西配殿为首座寮与维那寮。
文物遗存
广化寺共收藏中国各级文物1716件,其中图书1087部、字画282件、碑拓298件,其他物品49件。其中,明永乐年间翰林院刻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清雍正皇帝抄写的《金刚经》较为珍贵。
历史文化
北京内八刹
历史上北京的佛教寺庙有很多,其中著名的分为内八刹和外八刹。广化寺就是内八刹之一,另外七处为广济寺、法源寺、龙泉寺、柏林寺、贤良寺、嘉兴寺和拈花寺。
商办和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英国人罗伯特·赫德传话,希望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在京与各国商谈条件。慈禧太后接奏折后,立命爱新觉罗·奕劻返京。八月十一日,爱新觉罗·奕劻和留京八大臣在广化寺内与罗伯特·赫德商议,先开放各城门,让四乡粮、菜照常人城,以维持生计,之后,又将会晤情况以六百里急送西逃的慈禧太后,开始了“商办和议之肇端”。
文物价值
广化寺作为什刹海沿海“十刹”中唯一现存的建筑群,是重要的历史遗迹。同时,寺内保存文物众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明清至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历史文化、佛教建筑的重要实物参考,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广化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鸦儿胡同31号。
交通路线
- 公交:北京市内乘坐5、135路公交车,在铸钟厂站下车前往。
- 驾车: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距离广化寺约6.5千米,驾车约2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