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全国首个医养结合示范省的创新实践
山东:全国首个医养结合示范省的创新实践
2024年伊始,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命名山东省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示范省。同时,山东省6个县(市、区)、12家医养结合机构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一。山东于2018年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医养结合示范创建省,赋予先行先试、试点示范的重要任务。5年多来,全省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有力带动了医养健康产业、养老产业、教育产业等银发经济发展。“示范省创建为全面推动医养结合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和创新的平台,对山东健康养老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促进。”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马立新表示,目前,医养结合服务已惠及至少全省1847万老年人口,人群覆盖率超过75.87%。
加强顶层设计
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全面优化
山东省委、省政府将示范省创建列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2018年2月26日,省政府召开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启动会议。5年多来,全省自上而下把医养结合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深化医改总体布局、纳入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四纳入”,强化顶层设计。
省级密集出台医养结合相关政策,支持医养结合快速健康发展。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关于开展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医疗养老多业态融合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省政协纳入重点提案开展专题调研和办理。省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
提级提标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山东既出真金白银、也出硬核措施,多元保障促进医养结合发展各关键要素。
为解决“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社会养老痛点,山东省巩固提高老年人医疗保障覆盖率,拓展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扩展到15个市。目前,全省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78万,居全国第一。785家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定点,618家医养结合机构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定点。
山东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内需补短板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等可参照养老机构有关规定收费。新建护理型床位补助标准提高到8000-12000元,机构收住中度、重度失能老年人补贴达到2400元、3600元。各地注重因地制宜,健全完善地方性政策。济宁市出台政策,根据医养结合机构收住的中度、重度失能老年人数量,每人每年在省级分别补助2400元、3600元基础上,市级财政再分别按照900元、12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5年多来,省级拨付资金21亿元用于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和运营补贴,市县级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45.8亿元、福彩资金169.8亿元用于医养结合事业发展,带动社会投资663亿元。
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结构呈现9073模式,90%是居家、6%-7%是依托社区,只有3%-4%是到机构养老。
一方面,山东省全面扩大社区居家医养供给。充分发挥家庭医生重要作用,在全国率先明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标准,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中高级包参考目录》,规范提供健康管理、就诊指导、用药指导等服务。全省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3.35万个、家庭医生8.6万人,2023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为85.56%。鼓励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机构开展居家社区延伸服务,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5万家,90%以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
另一方面,全面扩大医养结合机构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服务,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等多种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对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区域总量不作规划限制,支持社会办大型医养结合机构走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道路。目前,全省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有962家,占全国12%以上,居全国第一,较创建前增幅186.3%。
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刚性照护需求,引导优先发展护理型床位,全省共发展养老机构2596家,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现有养老床位43.3万张,其中护理型养老床位31.2万张、占比72%,提前4年完成国家确定目标。
强化模式探索
打通医养结合“最后一百米”
创建过程中,山东省鼓励各市各机构因地制宜差别化探索,经过5年实践,全省12个市、120个县(市、区)建成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形成一批特色成效明显、可供复制借鉴的服务模式,省级推广13种服务模式和188个典型案例,23个案例做法在全国推广,13个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医养结合典型经验。
在邹城市睦明护理院,助理医师张文美和长期护理险护工陈凡真每周都会为93岁的冯维芝老人提供上门巡诊服务。这种“居家医养、医护巡诊”服务模式,以家庭医生签约为载体,依托长期护理保险、家庭病床制度、老年人健康管理等途径,将居家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优先签约、上门巡诊,提供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治疗、生活照料等多元化服务,打通医养结合“最后一百米”。数据显示,目前全省1460.05万老年人签约家庭医生,872.63万老年人被纳入慢病管理。
在泰山区徐家楼街道万佳宜康大官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居家智慧养老服务方案针对独居、高龄、空巢、残疾老人等特殊人群,通过建立紧急呼叫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24小时无间断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并将居家安全、紧急呼叫作为重点内容,切实解决居家安全隐患、突发疾病无人知晓、日常生活照料、情感关怀缺失等老年人群体的实际生活问题。该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斌介绍,养老智慧服务中心平台可以通过给老人佩戴的智能可穿戴终端,实时采集老人的健康数据,可以做到提前七天预警心梗、脑梗。目前,全省6000多家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和养老机构参与信息化、智慧化服务平台,探索“社区医养 智慧服务”模式,覆盖居民700多万户。
在全国首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泰山医养中心,197名医生护士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养老、康复等一体化服务,实现病时治病、无病养老两种模式在一张床转换。同时,借力长护险政策,打造无围墙的医养中心,累计与20个社区签署居家长护险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居家上门服务签约324人,机构长护险服务人数128人,覆盖泰安市区及宁阳等县。
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帮助他们舒适、安宁、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也是医养结合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安宁疗护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作为全省安宁疗护人才培训基地,泰山医养中心用心让老年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受到温暖和尊严。2023年,有100多位老人在安宁疗护病床上安详过世。
据了解,全国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有7000家,山东就有900多家。这得益于山东省着力打造“机构医养、两院一体”模式。实行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一个法人,山东省印发专门文件支持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在全国率先实现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申办备案制度,同等享受养老资金补助政策。或通过一体化建设、签约合作、托管、派驻医护人员等形式,开展紧密型合作。目前,全省有446家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法人单位开办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签约服务近5000对。有553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与养老机构建立“两院一体”模式。各市、县全部实现“一个窗口”审批服务。
积极探索老年患者全病程服务管理新模式。山东着力打造“线上线下、医养服务”模式。以互联网、物连网为平台,整合线上线下医疗养老服务资源,推进“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护理”服务,明确“互联网+护理服务”等收费标准,目前,全省已有352家医养结合机构实现医养服务入户,509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
打造医养结合品牌
加快银发经济发展
智慧医疗、健康养老、康养旅游、养生保健……5年多来,山东滚动实施重点医养健康产业项目430余个,全省医养健康产业“雁阵形”集群达到15个、集群领军企业36家。医养健康产业在山东激荡起澎湃动力。
山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银发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消费需求。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强大协同,是医养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内生动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管理办法》出台,为全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基金支持。累计设立6只省级医养健康产业基金,基金认缴规模164.7亿元,省级引导基金实缴出资11.7亿元。累计投资医养健康产业项目238个,带动社会资本投融资633.3亿元。
建设医养结合项目,用地是关键一环。土地得到充分保障和合理利用,才能推动医养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养老服务设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举办养老服务设施。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办机构享有同等土地使用政策。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创建以来,全省批准保障医养结合用地6000余亩,涉及128个项目,各地通过租赁、联营等方式提供用地1.3万亩。
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印发通知,公布2023年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和2017-2019年(前三批)试点示范通过复核名单,山东省9个单位入选2023年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8家企业、16个街道、6个基地通过2017-2019年(前三批)试点示范复核,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山东搭建省医养健康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省、市、县同步启用,1894万老年人系统建档,掌握老年人健康服务情况;建立失能老年人信息数据库,165万失能(失智)老年人纳入系统管理。在全国首家启用“医养结合机构电子地图”,实现“一键电话”“一键导航”。开展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项目,国家级试点机构达到31家。
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离不开坚实的人才保障。山东支持高校增设护理、养老、康复类专业,5年多来新增获批医养健康相关本科专业数量121个。全省44所本科高校、71所高职院校、129所中职学校开设医养类专业,在校生33万余人。省级对设立养老专业的高等、中等院校分别给予100万元、80万元奖补,先后补助院校28所。支持59所职业院校承担老年照护、家庭保健等专业1+X证书试点。对中专以上毕业生入职养老行业给予1-2万元入职奖补,鼓励培养专业人才入职医养行业。
医养健康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拓展市场需求。省卫生健康委官网和健康山东公众号设立“医养山东,情暖夕阳”专栏,深化老年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宣传报道医养健康做法成效,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养老理念,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促进健康消费需求的增加。
此外,山东医养健康产业与文旅、教育、体育等其他相关产业加速协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山东开展体卫融合试点,227个项目纳入试点项目库,鼓励体育企业开发适老产品。同时开展体育消费券发放工作,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500万元,间接带动体育消费超2亿元。山东推进健康旅游,推出十大文旅康养强县,每个县给予1000万元奖励资金。连续7年举办中国山东(青岛)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成立胶东半岛养老服务联盟,引领胶东经济圈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
泰山巍巍,黄河汤汤;医养山东,情暖夕阳。因地制宜,百花齐放,“医”“养”牵手,颐养天年。在刚刚结束的全省“两会”上,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对医养健康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山东将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目标定位,谋篇布局,精准发力,调动全社会力量,在新时代医养事业中立潮头、探新路、谋实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正一步步从梦想走向现实!
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园区实景航拍
青岛市黄岛区中心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团队
在邹城市后八里沟村,老人们在悠闲地读书。
本文原文来自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