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癌症精准治疗上有新突破,离攻克癌症还有多远?
我国在癌症精准治疗上有新突破,离攻克癌症还有多远?
癌症,通俗理解是身体正常健康细胞叛变后,发展为恶性肿块,向身体发动攻击,最终同归于尽的行为,本质是身体的“内乱”。癌症在现代越来越常见,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和临床诊治,发现的癌症起因是“细胞突变”;变异的诱因,最主要是年龄增长、遗传因素和外部刺激。
换句话说,越是年老的人越可能患癌,家族有患癌史很可能遗传给后代,工作生活及环境长期不良刺激会加速癌症出现。癌症是人们心目中的“洪水猛兽”,因为它治不好、不好治、治了可能复发、复发可能会转移,没完没了的折腾。为了对抗癌症和减少对生命的威胁,科学家们进行长期艰苦探索,目前主要有两大方向:
传统方法:手术、放疗、化疗,目前仍在临床大量使用,对很多癌症仍有优势,但不太适合晚期癌症患者。在治疗中,外科手术的有创治疗,可能促成癌灶提前转移;放疗和化疗的副作用更是长期受诟病,属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
创新疗法,包括两个方面:
- 一个是对传统疗法“挖潜增效”,如手术进展为微创、冷冻治疗、激光手术等,求精准和精细;放疗进展为质子重离子技术、硼中子俘获疗法等,也是在精准上下功夫。
- 一个是摸索出全新疗法,如靶向治疗、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免疫细胞疗法等,它是建立在“免疫细胞是杀伤癌细胞主力”的理论基础上的。创新疗法目的是给免疫细胞精准助力,协力把癌细胞降服。
很多患者看出来了,现行的创新疗法,突出的是“精准”,围绕精准治疗发力,再像过去那样“大水漫灌”式的治疗,慢慢要淡出视线了。精准治疗目的主要有3条:概括为“双增、双降、双向”:
- 双增是增加靶向性、杀伤力;
- 双降是降低免疫自我抑制、耐药性;
- 双向是向肿瘤细胞精准开火、把免疫细胞打造得更强大。
总的目的,还是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消灭癌症,达到临床治愈。
抗癌治疗是医疗健康赛道上综合国力的比拼,这些年出彩的基本是跨国药企,如辉瑞、拜耳、罗氏、吉利德、阿斯利康、武田等,也给很多国内患者带来“抗癌希望只能靠外国”的认识。其实,这些年我国抗癌研究也在不断进步和追赶,有不少好消息传来。就在最近两天,权威媒体报道了我国华南理工大学在癌症精准治疗上获得新突破的消息。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刊发我国华南理工大学张云娇教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一项技术平台、一个基因蛋白”。
“一项技术平台”是Nano TAC技术平台,它是一种仿生纳米受体,可成功降解突变的肿瘤细胞;“一个基因蛋白”是Tp53肿瘤抑制因子。
Tp53肿瘤抑制因子和Nano TAC技术之间是什么关系?
Tp53是一种蛋白,1979年首次被发现。经过长期研究,科学家发现Tp53参与了DNA损伤修复、调控细胞生长周期、控制细胞代谢及凋亡等工作,更主要是能抑制癌细胞生长,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肿瘤抑制因子。
不过,Tp53是基因蛋白里著名的“两面派”,用好了可抑制癌症,变坏了会“突变”,成为癌灶发展壮大、让抗癌药物耐药、患者抗治癌预后不好的“帮凶”。研究发现,Tp53突变在食道癌、卵巢癌、结直肠癌、肺癌、胰腺癌、胃癌、肝癌、膀胱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种里很常见。所以,让Tp53蛋白不转化为“癌症帮凶”,或针对已突变的Tp53蛋白想办法,抑制肿瘤生长,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成果,是从突变的Tp53蛋白入手,让其在Nano TAC技术下降解,消灭“变坏”的Tp53蛋白,同样达到抑制癌灶生长,临床治愈病人的目的。Nano TAC技术是一种全新的仿生纳米平台,从名字可知,是一种精准治癌环节,在此平台开发药物,并实现安全给药,降解突变的Tp53蛋白等致病基因,自然就可以实现癌症的抑制,达到临床治愈目的。
精准抗癌的平台有了,作用的靶点也有了,下一步就是围绕平台研发药物,并研究更便捷地解决Tp53突变蛋白的办法,希望这一天尽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