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3段,即可写出胜似千军万马的檄文】
【只需3段,即可写出胜似千军万马的檄文】
【三国演义 下邳城曹操鏖兵】大将军曹,特奉明诏,征伐吕布。如有抗拒大军者,破城之日,满门诛戮。上至将校,下至庶民,有能擒吕布来献,或献其首级者,重加官赏。为此榜谕,各宜知悉。
【译文】大将军曹操,奉皇帝明诏书,征伐吕布。如果有人试图抵抗大军,城池攻下之日,将会满门抄斩?上到将军校尉,下到黎民百姓,如果能擒获吕布,或者将其人头献上者,重加赏赐。特地写此榜虞,望大家知悉。
【史记 高祖本纪】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
【译文】天下苦于秦朝的暴政已经很久了。现在父老为沛令守城,但各国诸侯都已起事,一旦城破,就要屠戮沛县。如果沛县父老共同起来杀死沛令,选择子弟中可以立为首领的做领导,以响应诸侯军,那就能保全身家性命。不然的话,父子全遭杀害,死得毫无意义。
【解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率大军攻打吕布所在的下邳。因实力悬殊,吕布深沟坚壁,跟曹操打起消耗战。
然而,吕布因沉迷酒色,不采纳众臣意见,逐渐失去臣心。一日,因侯成劝说吕布饮酒,吕布仗五十军棍。侯成怀恨在心,联合宋宪,魏续等,投奔曹操。
曹操听计,认为这只是吕布手下部分大臣想法,并非百姓所想。为充分发动城内百姓,于是向城内射出投降檄文。
“大将军曹操,奉皇帝明诏书,征伐吕布。如果有人试图抵抗大军,城池攻下之日,将会满门抄斩。上到将军校尉,下到黎民百姓,如果能擒获吕布,或者将其人头献上者,重加赏赐。特地写此榜虞,望大家知悉。”
同样,刘邦在沛县起兵,响应天下反秦浪潮。县令开始支持,发现刘邦实力太大,担心控制不住场面,中途反悔。关闭城门,将刘邦拒之门外。
无奈之下,刘邦休信一封,射入城内,号召沛县百姓,诛杀县令,共同推翻秦朝统治。
“天下苦于秦朝的暴政已经很久了。现在父老为沛令守城,但各国诸侯都已起事,一旦城破,就要屠戮沛县。如果沛县父老共同起来杀死沛令,选择子弟中可以立为首领的做领导,以响应诸侯军,那就能保全身家性命。不然的话,父子全遭杀害,死得毫无意义。”
两篇檄文,言简意赅,异曲同工。对战争之中,老百姓人心所向,起到关键作用。堪称檄文之教科书。
1、正义之战:曹操强调是奉皇帝诏书而战,刘邦传达为了反对秦朝暴政而起兵。看懂了吗?他们都是正义之兵。正义的反面就是罪恶。应该支持谁,岂不是一目了然?
2、反抗的损失:曹操说,如有抵抗,城池攻下之日,满门抄斩。够狠吧?刘邦说,一旦城破,屠戮沛县。同样杀无赦。请问,不是亲戚朋友,谁还会拼死抵抗?
3、顺从的收益:曹操说,如果能擒获吕布,或者将其人头献上者,重加赏赐。刘邦说,如果沛县父老共同起来杀死沛令,选择子弟中可以立为首领的做领导,以响应诸侯军,那就能保全身家性命。言语不同,内涵一样。
以后收到类似写檄文的任务,不用再挖空心思到到处搜索,只要按照如上公式,填入相应内容,即可写出一篇优秀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