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抽成比例升至27%,司机收入空间受挤压
滴滴抽成比例升至27%,司机收入空间受挤压
2024年,滴滴平台的抽成比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最新数据显示,滴滴对出租车的抽成比例约为订单收入的20%至30%,在一线城市这一比例大约为27%。这一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平台需要通过抽成维持运营,也有人认为过高的抽成比例挤压了司机的收入空间。那么,滴滴为何要上调抽成比例?这又将对司机和乘客产生怎样的影响?
市场饱和下的生存之道
近年来,网约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据尚普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增速逐年回落,从25%降至19%。与此同时,网约车司机数量却从2020年的不到300万,大幅增长至2024年的近750万人。僧多粥少,司机日均接单量下降、收入开始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滴滴不得不通过提高抽成比例来确保自身盈利。
司机收入的双重挤压
然而,抽成比例的上调直接挤压了司机的收入空间。据海报新闻报道,在济南、成都等地随机调查订单,发现滴滴抽成低于20%的订单仅占一成,特惠订单抽成普遍在27%-29%,部分乘客的补贴甚至由司机来承担。湾流经济评论统计,滴滴的抽成比例已从2019年的11%,上涨到2024年第二季度的19.67%。
这一变化在司机的实际收入中得到了体现。合肥市2024年1-11月,网约车驾驶员日均流水不足300元的占比近八成。重庆2024年第三季度,中心城区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12.8单,日均流水约337.2元,较2023年下滑明显。
平台、司机、乘客:如何实现三方共赢?
面对这一困境,有专家建议,平台应充分保障司机和乘客的知情权。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表示:“知情权是选择权的前提,知道了‘价差’,司机就可以做比较判断,进而选择接单还是拒单,乘客也可以就此感知单子贵不贵、需不需要取消。”
同时,平台应避免将优惠券等补贴成本转嫁给司机。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指出:“尽管聚合平台能够一键呼叫多个平台,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出行效率,但同时也会挤压网约车群体的合理利润。”
司机如何在现有规则下提高收入?
面对抽成比例上调的现实,司机们也在积极寻找应对之策。一位在武汉兼职跑网约车的司机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选择在早晚高峰时段接单,因为这两个时间段平台不抽佣,比较划算。同时,他建议司机们合理规划接单策略,比如优先选择单价较高的优享单,关注平台的热力图以寻找打车高峰期区域,以及利用平台的完单奖和在线奖励等。
未来展望:行业将何去何从?
展望未来,网约车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市场饱和问题日益凸显,多地已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另一方面,如何平衡平台盈利、司机收入和乘客体验,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单纯依靠抽成获取利润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平台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运营效率,同时探索更多元化的盈利渠道。对于司机而言,提升服务质量、合理规划接单策略将是提高收入的关键。而对于乘客来说,如何在享受便捷出行的同时,也能为司机提供合理的收入空间,同样值得思考。
在这一轮轮的博弈与调整中,网约车行业正逐步走向成熟。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可持续的出行生态系统的建立,让每一方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