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生态保护再创佳绩
丽水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生态保护再创佳绩
近日,丽水凭借其卓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荣登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榜单。这座城市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展现了其在生态保护领域的领先地位。丽水不仅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地,还通过仿自然栖息地构建、生态廊道建设等措施,为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此外,丽水还创新性地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的概念,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地位。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显著
在丽水市莲都区,经过近2年的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共发现野生脊椎动物632种,约占丽水地区脊椎动物总种数的87.3%。其中,鱼类88种,占丽水地区分布记录的73.3%;两栖类38种,占丽水地区分布记录的86.4%;爬行类56种,约占77.8%;兽类63种,约占84%;鸟类387种,约占93.7%。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丽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更令人振奋的是,此次调查还发现了15种新记录物种,其中包括彩鹮、马铁菊头蝠、毛翼蝠、中管鼻蝠、大卫鼠耳蝠等珍稀物种。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还为制定保护对策和建立监测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创新保护措施引领生态建设
丽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创新做法备受瞩目。例如,九龙山自然科教馆的建设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科教馆总面积约1400平方米,分五个篇章,馆内藏有100多种植物标本和500多种动物标本,还配备了VR体验室、3D影院、多媒体科普教室等设施。这样的科教馆不仅为公众提供了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平台,还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普及和教育。
此外,丽水还在全市率先完成3所生物多样性学校建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益探索与实践。通过推进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在九龙山先行设立长期观测点位,并持续开展重点区域特定物种多样性监测,丽水为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
丽水不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了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例如,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凭借其原生态的自然面貌和独特的湿地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萤火虫等自然景观。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丽水市莲都区气象局制定了《萤火虫观赏指数评价规范》,填补了国内萤火虫观赏条件评估的空白。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游客的观赏体验,还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古堰画乡,莲都区气象局建设了负氧离子监测点,开展生态旅游气象指数预报,为游客提供更加精准的旅游信息。这些措施不仅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进一步提升了生态产品的价值。
未来展望:打造全球顶级生物多样性之都
展望未来,丽水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丽水将围绕“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定位,持之以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同时,丽水还将致力于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通过全过程全要素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强化“亩均论英雄”“环保论英雄”导向,更大力度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变革性实践。
丽水的目标是打造具有鲜明辨识度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新范本,建设百山祖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数字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通过这些努力,丽水有望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丽水智慧”和“丽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