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保险三季度营收大增331%,却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局
中路保险三季度营收大增331%,却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局
10月30日,中路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路保险”)发布的2024年第3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摘要显示,该公司今年第三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20亿元,同比增长331.00%;实现净利润-4443.72万元,同比下降137.32%;综合成本率高达107.41%,较去年同期102.16%上升5.25个百分点。
“五五战略”下的业务布局
中路保险成立于2015年3月,总部设在青岛,是唯一一家总部位于青岛的全国性法人金融机构。公司注册资本14.4亿元,主要股东包括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国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交运集团有限公司等。目前,公司已开设青岛、山东、河北3家分公司,16家中心支公司,26家支公司,员工数量1115人。
自成立以来,中路保险就确立了独特的“五五战略”,即坚持车险和非车险均衡发展,这一战略在业内并不多见。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已经在非车险业务方面占据了优势地位。截至2024年11月,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已达70%,在中小财险公司中处于领先地位。
财务状况分析
从财务数据来看,中路保险2024年前三季度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公司累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8.4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4.24亿元增长29.51%。然而,收入的增长并未带来利润的提升,反而出现了大幅亏损。前三季度累计净利润为-5968.09万元,较去年同期的-981.99万元下降507.75%。综合成本率高达105.36%,较去年同期上升1.83个百分点。
进一步分析发现,中路保险的亏损主要源于承保端和投资端的双重压力。在承保端,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的综合成本率高达105.36%,较2023年同期的103.53%增加了1.83个百分点。其中,综合费用率47.89%,较去年同期增加14.57个百分点;综合赔付率57.40%,较去年同期下降11.48个百分点。这表明公司在费用控制方面面临较大压力,而赔付率的下降并未能完全抵消费用率的上升。
在投资端,中路保险前三季度的投资收益率仅为0.64%,远低于公司近三年平均投资收益率2.05%的水平。投资收益的低迷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亏损状况。
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中路保险不仅面临经营上的挑战,还承受着多重风险压力。2023年,公司多次因违法违规问题受到监管处罚。例如,2023年9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对公司处以警告并罚款198万元,原因是存在多个违规行为,包括个别人员未经核准实际履行高管职责、借用通道变相自行开展高风险领域投资、虚假承保非车险业务、虚列财务费用等。此外,公司还涉及多起重大诉讼,包括与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和战马物流(苏州)有限公司的赔偿纠纷。
偿付能力方面,虽然中路保险截至2024年第3季度末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232.07%,但这一指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自2015年成立以来,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从82841.71%逐年降至2022年底的259.60%。为了补充资本金,公司积极谋求引入战略投资者,但这一过程并不顺利。2021年虽完成首轮增资扩股,募资5.38亿元,但第二轮增资计划至今未有实质性进展。
未来展望
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中路保险管理层表示,根据公司三年战略规划和年度预算,设定了2024年持续盈利的目标。公司计划通过控制费用、优化投资策略等措施改善经营状况。中路保险透露,随着满期保费的持续增长和投资收益的逐渐好转,四季度已大幅减亏,公司年度预计可以实现盈利。
在业务布局方面,中路保险将继续坚持“五五战略”,巩固非车险业务的先发优势,同时努力提升车险业务的盈利能力。公司计划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加强风险管理、提升运营效率等措施,实现车险与非车险的均衡发展。
作为青岛唯一的全国性法人金融机构,中路保险在地方金融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经营环境,公司需要在战略规划、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