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马湖和分宜县的网箱养鱼致富经
骆马湖和分宜县的网箱养鱼致富经
网箱养鱼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方式,近年来在各地得到广泛应用。江苏省骆马湖和江西省分宜县的网箱养鱼项目,不仅帮助当地渔民实现了增收致富,还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
骆马湖:退捕渔民的“净水网箱”致富路
2020年至2021年,按照江苏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统一部署,骆马湖1679艘渔船、3227名渔民全部退出相关水域。为了帮助退捕渔民实现转产就业,当地政府结合湖区大水面适宜发展生态渔业的优势,推出了“净水网箱”养鱼项目。
“净水网箱”要求只放养滤食性鱼类,如鳙鱼和鲢鱼,这些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不需要投喂饲料,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实现了生态养殖的目标。为了规范养殖秩序,省骆马湖渔管办制定了无框架漂浮式网箱养殖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建立“三定三统”工作机制,即定生产区域、技术规范和生产限额,统一单体面积、横竖间距和生产时间。
据统计,骆马湖宿迁水域现有标准化“净水网箱”规划区6处,总面积56.6万平方米,惠及462户养殖户。每年“净水网箱”优质鳙鱼总产量可达5400吨,年产值超过7200万元,带动每户退捕渔民年均增收5.6万元。同时,“净水网箱”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每年可固氮76.3吨、固磷5.6吨、消耗藻类(蓝绿藻)25840.5吨,输出碳汇1372.8吨,生态效益价值约估1006.9万元。
分宜县:网箱养鱼协会引领鳜鱼养殖新突破
江西省分宜县依托江口水库和钤阳湖的水域优势,大力发展网箱养鱼产业。自2002年成立网箱养鱼协会以来,该县积极探索网箱养鱼的产业结构调整,成功推广了“鳜鱼年产两茬网箱混养和单养新技术”。
协会创建三年来,本着“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原则,在经营理念、服务宗旨、组织领导、健全制度、加强服务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协会集科技人员、网箱养鱼技术能手为一体,充分发挥水产科技专业知识、养鱼实践经验的优势,实行大水面规模养殖,规模经营。围绕网箱养鱼农产需要的生产、繁育、销售服务,开展名优鱼苗种、渔需物资、鱼病防治药品供应和商品鱼销售等经营活动,免费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和信息服务。
2005年,分宜县网箱养鱼户发展到246户,其中协会会员扩大到118户。全县不投饵网箱养殖鳜鱼、大口鲶、鲢、鳙鱼等发展到12313箱,其中协会会员两茬混养鳜鱼、大口鲶1968箱。据统计,一个20平方米的混(套)养网箱,平均每箱投放鳜鱼冬片(100~150克)100尾、或夏花(5厘米以上)170尾,一茬养殖120天,成活率45%~55%,平均个体重600克左右,可产商品鳜55千克以上,饵料系数4.5∶1,总产值0.24万元,纯利润达0.12万元。预计今年总产1860吨,总收入996.6万元,纯收2.560万元。其中商品鳜鱼、大口鲶产量110吨,产值480万元,纯收入240万元。分宜镇介桥村邓小江、欧山村彭快生、岭下村孙生太、赵小琴等18户网箱养鱼大户,户均网箱养鱼纯收入3.5万元,网箱养鱼纯收入最高的户超过5万元。
成功经验与未来展望
骆马湖和分宜县的网箱养鱼项目,虽然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但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骆马湖通过“净水网箱”实现了生态养殖和渔民增收的双赢,而分宜县则通过成立协会和推广新技术,成功实现了从传统鱼类向高附加值鳜鱼的转型。
这两个案例的成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科学管理。骆马湖的“三定三统”工作机制和分宜县的“协会+基地+会员”模式,都为网箱养鱼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两个案例都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和提供培训服务,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网箱养鱼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养殖方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水质污染、病害防控和市场波动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完善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推动网箱养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