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古城:成都首座都城见证四千年古蜀文明
郫县古城:成都首座都城见证四千年古蜀文明
成都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孕育了璀璨的古蜀文明。在这片土地上,有一座古城,承载着四千年历史的沧桑,见证了古蜀国的兴衰。它就是郫县古城,成都历史上第一座都城,也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一座古城的千年传奇
郫县古城遗址位于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古城村,距今约4000年,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古城遗址城墙为长方形,分内外结构,墙面采用“双向堆土,斜向拍夯”方法修筑而成。遗址长约650米,宽约500米,城基宽10米,高2-5米,城内面积约26.66万平方米。
古城遗址的发现,源于一根石桅杆。民国初年,郫县城北方向一古城遗处出土石桅杆一根,上刻“先汉古城”。1941年,这里被正式称为“古城乡”。1995年以来,成都平原史前聚落考古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郫县古城是成都平原上发现的六座史前时期的古城之一。经考古测定,从建筑技术和风格来看,古城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
望帝杜宇的神秘传说
郫县古城的建立,与一位传奇人物密切相关——望帝杜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
关于杜宇的传说,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与大禹的关联。有学者认为,杜宇就是古蜀传说中的丛帝鳖灵,而鳖灵与大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在岷江沱江流域治水,官位都是“司空”,获得帝位都是通过禅让,甚至都有类似的家庭问题。这些相似点让人不禁怀疑,杜宇、鳖灵与大禹是否为同一人?
古蜀文明的辉煌见证
郫县古城不仅是杜宇建立的都城,更是古蜀文明的重要见证。1996年至1999年,省、市、区三级文物考古部门先后对古城遗址进行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陶片及小型磨制石器,初步确认该遗址为距今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史前城址。在古城遗址中心,还发现一大型房屋建筑,房屋内发现有五处台基,从房屋的规模来看,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大的房屋建筑。专家分析可能是用来祭祀天地、供奉祖先的一座庙宇,房屋中的五座台基极有可能是举行仪式的祭坛,暗示了古蜀先民把“五”作为吉数。
古城遗址中还发现了干栏式建筑基座、礼仪性建筑遗址、祭祀遗址等重要遗迹。这些发现不仅展示了古蜀文明的辉煌,也为研究古蜀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文明演进的重要节点
从考古发现来看,郫县古城在古蜀文明的演进中占据重要地位。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出现了多个古城,如宝墩、高山、双河、紫竹、盐店、芒城等,其中郫县古城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宝墩文化一期的古城皆有城、壕,唯高山古城墙外侧被唐宋遗存打破,壕沟不明。宝墩文化的城与壕共同构成防御设施。第二,宝墩文化的大城中一般都已发现可能为宫殿的建筑。如宝墩遗址鼓墩子地点属宝墩文化一期的F1—F3,呈一线分布,F1达200平方米以上,与附属建筑二房呈品字形。其北部的F2呈田字形,门朝F1。其南面的F3是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殿堂式建筑,应为当政者宫殿式用房。其他各城皆有5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房址。第三,出现人祭、人牲现象。高山古城发现人祭坑、奠基坑各1个。另外,宝墩城址大型建筑附近也发现有特殊葬式,很可能也是被捆缚的人牲遗迹。第四,墓葬出现贫富分化。高山古城发现有大型墓葬,如该城宝墩文化一期89座墓葬中,少数墓室达10平方米以上;有的墓葬随葬少量高档私人物品,如M13 随葬象牙手镯(钏)一对,而一般墓葬不见随葬品。10平方米以上的大墓室以及奢侈品象牙手镯的存在,表明了贫富分化的出现。第五,双河古城第一、二期之间的灰坑中出现了三孔石钺,这是权力的标志物。
郫县古城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蜀文明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作为成都平原上最早的古城,郫县古城见证了古蜀文明从城邦到霸国的演进过程,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实物标志。
郫县古城,这座承载着四千年历史的古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成都平原之上。它见证了古蜀文明的辉煌,承载着望帝杜宇的传奇,也为我们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今天,当我们站在古城遗址之上,仿佛还能听到古蜀先民的歌声,感受到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