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血压防控,中国在行动
全球高血压防控,中国在行动
高血压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每年导致超过1000万人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全球高血压报告》(2023年),过去30多年间,全球高血压患者数量翻了一倍,从1990年的6.5亿增长至2019年的13亿。在30~79岁的全球高血压患者中,大约54%诊断为高血压,其中42%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而仅有21%得到控制。2019年,全球范围内超过一半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可归因于收缩压升高。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在高血压防控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贡献了宝贵经验。
政策引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更新与实施
中国高血压领域多个学术团体及116位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在2018版指南的基础上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历经约3年修订,《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于2024年第7期《中华高血压杂志》正式发表。
与2018版指南相比,2024版指南充分体现了近年高血压领域的防治理念、现行政策与防治方法的进展。在篇幅上明显增大,框架拓宽,内容丰富,细节更详,方式求全,堪称“百科全书”。
2024版《指南》符合国家政策和卫生服务体系要求,体现我国高血压防控现状与人群特点。高血压诊断标准维持140/90 mmHg不变,但强化血压管理以进一步提高高血压控制率的理念得以体现,推荐一般患者(包括65~79岁老年人)诊室血压降至<140/90mmHg,如能耐受应该降至<130/80mmHg。重视高盐饮食、肥胖、增龄等我国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并分别给出了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采纳了中国人群的相应标准,包括根据中国人群研究结果把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肥厚的左心室重量指数的界值更改为男性≥109g/m2和女性≥105g/m2;纳入了来自中国人群的点尿评估食盐量公式。充分依据我国自己的高血压研究成果, 超过36%的参考文献第一作者为中国学者,并纳入了中国最新的RCTs结果。对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2024版《指南》是与时俱进、独具创新的指南。具体新增内容包括:新增“我国高血压防控计划和项目”章节;新的血压测量方法:自动诊室血压测量、可穿戴设备血压测量;提出新的治疗理念:分级、分期、分型;新增“诊室血压以外的降压治疗目标”,强调诊室外血压以及24小时血压控制在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大篇幅更新,更多基于中国的循证医学证据,建议更为具体可行;新的降压治疗方法,包括替代盐、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内皮素双受体拮抗剂、中医药、经肾动脉去肾交感神经(RDN)、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等;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危险因素中增加”心率增快”和”高尿酸血症”,并在 “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处理”章节对应新增“心率控制”和“降尿酸治疗”;新增“改善和逆转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章节,指出靶器官损害评估应成为高血压患者随访的重要内容;新增“高血压的特殊表型”章节,包括白大衣性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清晨高血压、夜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新增6种合并临床情况的高血压处理(认知障碍、肥胖、抗肿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免疫系统疾病、心理障碍);新增2种继发性高血压类型(结蹄组织病与高血压、血液疾病与高血压);新增“高血压互联网医疗”章节;其他大篇幅更新的内容还包括:我国高血压人群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器械治疗、 肾实质性高血压、OSAS、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社区高血压的防治策略及规范化管理。
2024版《指南》撰稿专家代表王增武教授、王继光教授、张宇清教授、孙宁玲教授、陈鲁原教授、谢良地教授、林金秀教授、刘靖教授、祝之明教授和李南方教授等在8月11日线上和线下联合举行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发布会上分别按照章节顺序分别对指南的要点内容进行了解读。1999年我国发布了第一版《指南》,并分别于2005年、2010年,2018年和2024年分别进行了更新,20多年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血压诊断评估、分级分层、预防干预、治疗管理指南。《指南》在临床一线得到广泛应用,并在我国高血压等慢病管理、基层指南撰写、临床路径制订、医保政策实施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卓越贡献。
实践创新:基层防治与多学科协作
2024年中国高血压大会暨第26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研讨会于10月25-27日在北京召开,由中国高血压联盟第七届委员会主办。大会以促进人群高血压普查、控制和预防为宗旨,聚焦高血压诊疗的新思想与新技术,通过专题讲座、国际论坛等形式,全方位探讨全球高血压防控、高血压与心脑肾血管病、人工智能及数字技术、临床用药、中医治疗等内容。会议邀请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包括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Paul Whelton教授等,共同交流高血压防治经验,为全球高血压学科的发展搭建跨国界沟通的桥梁。
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力生教授在致辞中讲道,中国高血压联盟成立于1989年,三十余年来,联盟始终以全面构建高血压综合防控体系为目标;以基层医院为着力点;医患双方共同发力,在全面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加强科普宣教等方面多措并举;在高血压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与此同时,我们也深知我国高血压防控进程中仍存在诸多痛点和难点,中国高血压规范管理之路,可谓任重道远。本次会议云集世界名家,广大专家学者在此互学互鉴、互惠互通,希望能够在深度交流中获得更多关于高血压防治的新启发,从而为全球高血压患者的健康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力量。
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Paul Whelton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不断翻涌的当下,世界高血压联盟始终紧密依托以中国高血压联盟为代表的各国高血压防治力量,广汇众智、广聚合力,为推动全球高血压综合防治、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作出了积极贡献。高血压作为全球慢性病的杀手之一,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危害性等特点,成为各国高血压防治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难点问题。期望通过此次盛会,我们能够在交流中积极拥抱新前沿,碰撞出璀璨的思想火花,为全球高血压综合防治建言献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在致辞中表示,高血压作为心脑肾血管事件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在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同时,也给全球医疗卫生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进一步加强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与防控,推动学科发展,提升诊疗水平已迫在眉睫。希望未来在以中国高血压联盟为核心组织的带领下,各学科共同携手,凝心聚力,为全面构建健康中国2030奋起拼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在致辞中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近年来,中国在高血压临床实践和深度研究方面均取得显著突破。这一成就离不开以刘力生教授为核心的中国专家学者的努力付出、世界各国优秀经验的荟萃以及中国高血压大会所提供的优质交流平台。作为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中国卒中学会近年来也积极参与到高血压全面防控的综合进程之中。期望本次大会能够汇聚各个学科的共同努力与深切合作,聚焦高血压学科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血压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促使学科发展进一步向前。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在致辞中讲道,当前,人类正处于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生命科学迅猛发展。我国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压管理问题,既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协同管理的疾病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众健康问题。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防控,需通过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模式开展,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高血压和相关心血管疾病上升的势头,夯实健康中国战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心血管学科的迅速崛起,我国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尤其是基层心血管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其中在高血压综合防治领域的成绩尤为突出,这离不开一辈又一辈专家学者的传承与顽强拼搏。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治仍面临发病率高、落实成效有待加强等问题。希望通过本次大会,能在这方面给予我们更多新的思考。最后,祝大家在本次会议中学有所获、获有所益、益有所用,满载而归!
解放军总医院范利教授在致辞中强调,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演进,老年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中,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病死率较高,已对老年人的多器官功能及生命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鉴于此,应在关注老年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最新防治进展,强化老年医学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同时,重点加强科普宣教工作,做到诊治与预防两手抓。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将积极携手社会各界,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等措施,打好高血压防治的攻坚战,为共同推进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健康老龄化贡献力量。
开幕致辞结束后,大会进行《血压临床管理路径多学科应用指南》和《心血管及相关疾病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公益基金管理平台(CIITF)》启动仪式。
在《血压临床管理路径多学科应用指南》启动环节,刘力生教授、霍勇教授、王拥军教授的代表秦海强教授、陈丽萌教授的代表李雪梅教授、曾正陪教授、马飞教授的代表段博识教授,分别从自身领域学科发展角度,阐述了该指南启动的重大意义。刘力生教授着重强调了此指南从基层临床医生实践的视角出发,以规范化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基层医生及基层健康卫生事业全面发展。霍勇教授表示,高血压防治的终极目标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该指南本着实用的宗旨,整合多学科力量,扎根基层,旨在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方法支撑。秦海强教授指出,脑血管病与高血压的发展紧密相连,由于基层地区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区域,该指南从标准路径着手,将推动基层高血压脑血管病的综合防治。李雪梅教授从高血压对肾脏病的损害角度出发、曾正陪教授从高血压对内分泌疾病的影响出发、段博识教授从高血压对肿瘤的影响角度出发,分别阐释了《血压临床管理路径多学科应用指南》启动并落地基层的深远意义。
随后,六位专家共同移步至舞台中央,与众多指南共同发起人一同进行剪彩仪式。彩带在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为这个庄重而喜庆的场合增添了一抹绚烂而迷人的色彩,也标志着新指南将正式登上高血压临床管理的舞台,为基层医生提供更加规范、科学的临床实践指导。
成果显著:从数据看中国高血压防控成效
通过实施一系列防控措施,中国在高血压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最新数据,中国高血压患者的诊断率和治疗率持续提升,有效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这些成果不仅改善了国民健康状况,也为全球高血压防控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中国经验的国际意义
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Paul Whelton教授在2024年中国高血压大会上表示:“中国在高血压防控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经验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跨国界的合作与交流,中国正为全球高血压防治贡献智慧和力量。”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健康中国2030”战略,进一步完善高血压防控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