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看似公平却暗藏隐患
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看似公平却暗藏隐患
如今这种两个娃的家庭,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的情况,已然不是什么稀奇事了。莞妈有一位闺蜜,目前正怀二胎。她早前就骄傲且神秘地跟我透露:这一胎不管男女,生出来都跟她姓。
对于她这情况,我非常能理解:独生家庭出身,自结婚以后,总觉愧对父母,而且二老年纪越来越大了,心里也没个依托。所以她思来想去,又跟老公商量并取得公婆同意,这才做的决定。
话说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家庭接受二胎随母姓的观念,毕竟同样都是血缘至亲,孩子的姓氏归属一方一个,这样才显得公平嘛!
纵使如此,可大部分人还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更接受孩子皆随父姓。毕竟是数千年的传承和延续,岂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
孩子随父姓或随母姓,真的无关大雅?
虽说孩子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是个人的决定,无可厚非,但其实也是个“冒险”的做法,如果处理不好,不出几年,这些弊端就会很快显现出来。
① 影响作为孩子父亲最直观的感受
传统观念中,大部分人还是只接受孩子随父姓,这也是作为孩子父亲最直观的感受。试想,孩子跟自己不同姓,带出去别人知晓名字却不知晓亲子关系的,会认为你带的是外甥或别人家的娃!
从感情上来看,随母姓的娃,父亲多是出于迁就,虽认同与孩子的血缘关系,但可能没有太多的直接参与感,似乎产生情感沟通与连接的几率也少很多。
而且父亲可能受传统观念或世俗眼光所影响:觉得自己明媒正娶,亲生的崽却不跟自己姓,倒显得像个局外人,或者说像“倒插门”……时间一长,可能影响夫妻关系,不利于孩子成长与家庭和谐。
② 对孩子未来的负面影响亦不可估量
有道是“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还连着筋”,但在两个年幼的孩子之间强调血缘关系未免有些深沉。可能更多时候,孩子是从身边人的态度和反应中理解“亲缘”这一层关系。
比如,当孩子报上姓名时,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名字,谁能想到是亲兄弟/姐妹?如果你再强调一下关系,别人第一反应通常是:这俩是不是离异家庭的孩子?
虽骨肉至亲的关系,面对不知情的人,却总要不厌其烦地解释。况且成长敏感期的两个孩子,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被一句再问,总有失去耐心的时候。
再者,孩子之间难免会存在明里暗里的竞争。特别是生气吵架的时候,不时会把这层关系拿出来当武器:我是爸爸家的,你是妈妈家的……这样不利于培养两个孩子的感情,甚至造成隔阂!
③ 双方老人的区别对待
当今社会,70%的家庭都是老人带娃。作为除了父母以外,与孩子血缘和关系最亲近的人,老人自也是全心全意心疼孩子,尽职尽责地照顾。
但如果两个孩子,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可想而知,老人在带孩子这个问题上可能也会出现区别对待。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回归平凡生活,可能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
毕竟老人家的思想更为传统,情感上或有所偏倚,认为“跟自己姓”的孩子更为亲近。时间长了,孩子自己也会有所察觉,这就为亲子家庭关系埋下许多隐患。
那什么样的家庭适合二胎随母姓呢?
如今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个体的一些独特性和做法都能被理解和尊重。前面也说到,莞妈的闺蜜想让二胎随母姓,她的决定就被身边人所接纳。
其实,以上所提弊端,只是在特定或糟糕情况下出现。但若处理得当,这也不失为让两个家庭都获得平衡与持续发展的解决办法!那什么样的情况下,二孩适合随母姓呢?
父母能正确引导亲子关系
当两个孩子对自己不同姓氏产生疑惑,作为父母,应当正面回答孩子的问题。告之原因,并做适当的引导,从根本上消除孩子之间因姓氏而生出的隔阂。
再者,要做到不偏袒任何一个孩子(尤其是跟自己姓的那一个),并且跟他们强调,无论随谁姓,都是自己的孩子,都会一样无条件地爱他们!
老人思想开明
在决定孩子跟谁姓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要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只有大家都认同的情况下方可为之。如果父母的观念比较传统,更要多做一些思想工作。
心平气和地沟通,道理都讲明白后,想必老人也能够站在年轻人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最后理解和支持年轻人的做法。
适度向有特定需求的孩子倾注更多的爱
很多二胎家庭有个“通病”,就是二胎到来以后,全家人关注点多集中在小的那个孩子身上,从而忽略和冷落了大宝。这会让大宝产生心理落差,甚至产生自卑,从而不肯接纳二宝。
所以无论孩子跟谁姓,在二宝出生后,都应该更多关注大宝的心理需求。在二宝懂事之前,可适度把天秤向大宝倾斜,让他明白自己的爱并没有被分走,继而慢慢受到感染,学会爱弟弟妹妹。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长在考虑孩子随谁姓时,勿要过于随心随性,慎重而为之。毕竟,孩子是夫妻共同的结晶,不应该为了一己之私而损伤了亲情。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所有可能的影响,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