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秦砖汉瓦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秦砖汉瓦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而砖瓦作为其基本建筑材料,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将带你走进中国古代砖瓦的世界,从西周到秦汉,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历程。
“未经过红砖阶段,一开始就生产质量较高的青砖、青瓦,以后也一贯保持着这优良传统。”
闲来无事又翻出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翻翻,当年买这本书说是为了备考注册建筑师,实际注册建筑师考试设计建筑史的部分极少,且简单,倒不用买这本书郑重其事的复习。恍惚记得当年只翻了几页,并没有看完。这次翻出来,发现书上到处是当年读时做的标记,倒是有点意外。索性做一个垂直的整理,从砖瓦开始吧。
砖瓦的出现
西周已经出现板瓦、筒瓦、人字断面的脊瓦和圆柱形瓦钉。东周时瓦的使用开始逐渐普及,板瓦之外又出现了瓦当(此书成书较早,西周遗址也有少量瓦当出土)。东周瓦当表面常有凸起的饕餮纹、涡纹、卷云纹、铺首纹……等美丽的纹饰。
战国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战国晚期开始出现陶制栏杆砖和排水管。砖的种类除装饰性质的条砖外,还有方砖和空心砖。(更早期的遗址也有少量陶制水管发现。)
由于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已经掌握制陶技术,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制成比红陶、 褐陶硬度更大的灰陶与黑而亮的蛋壳陶。这种制陶技术为后来建筑用的陶制材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中国古代的砖瓦未经过红砖阶段,一开始就生产质量较高的青砖、青瓦,以后也一贯保持着这一优良传统。
二里头文化陶水管
龙山文化陶制排水管
秦代排水管
秦砖汉瓦
战国时代的屋面已经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板瓦、筒瓦的坚实度和半圆形瓦当上所饰花纹,比之西周都有进步。战国晚期出现陶制栏杆砖。砖的种类除装饰性质的条砖外,还有方砖和空心砖。
秦汉两代的圆形瓦当,花纹舒朗而富于变化。铺地方砖和空心砖有许多是模印花纹的。
秦汉两代砖与瓦当装饰花纹的艺术水准,使得“秦砖汉瓦”成为秦汉时期重要的文化符号。以至于“秦砖汉瓦”一词成为中国古建筑的代名词。
与许多艺术形式类似,在某一时期艺术水准达到鼎盛,后世很难超越。比如唐诗宋词。砖与瓦当的装饰艺术,在秦汉达到鼎盛,后世虽然砖瓦的制造工艺,装饰花纹的加工工艺有所进步,但就艺术水准来说,秦汉已达到巅峰。
秦 龙纹空心砖(现藏国家博物馆)
龙纹空心砖细部
“汉并天下”瓦当
白虎
青龙纹瓦当拓片(四灵是汉瓦当常见题材)
四灵(白虎、朱雀、玄武、青龙)
“四夷尽服”瓦当
“醴泉流庭”瓦当
“大家常完”瓦当
长生吉利
长药
长乐未央
永受嘉福(现藏故宫)
“永受嘉福”拓片
永受嘉福
有关“永受嘉福”瓦当的清代著述
实际上汉瓦当的形式相当多样,我这里重点选择了一些比较著名的带字瓦当,可以看出瓦当上的文字纹饰与篆刻有相似之处,秦汉时期也是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历来有“印宗秦汉”之说,现代人学习篆刻通常也由摹刻汉印入手。
瓦当与篆刻均在秦汉时期达到巅峰状态,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工匠对线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永受嘉福”、“长乐未央”等瓦当上的文字直到今天仍然是常见的吉语印印文。
砖的使用
虽然很早发明了砖,但砖最初却并未像现代一样用于居住建筑的墙体。
战国至秦汉砖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小而薄用于铺地;一类大型砖用于墓室结构。
自战国经西汉至东汉,墓室结构由梁式空心砖逐步发展为顶部用拱券和穹窿。尽管在墓室建造中砖已经在结构和维护层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房屋建筑中,砖材多用于台基和墁地,间有用于贴墙或用于墙壁加固的。
至北魏宫殿开始使用琉璃瓦。砖结构也大量运用到地面上,建造了砖塔。(登封崇岳寺塔)
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在公元四世纪初沿用曹魏旧城布局,将邺城重新建造起来。城墙的外面用砖建造。
至明朝,制砖手工业发展,各地城墙多用砖建造,民间建筑也多用砖瓦。不过记得多年前看李渔《闲情偶寄》,里面还提到贼人挖墙盗其书版,说明至明末清初,李渔这样比较富裕的人家也还不能全部使用砖墙。夯土墙仍然在居住建筑维护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