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WiFi小心个人信息被偷光
蹭WiFi小心个人信息被偷光
张先生在旅行入住宾馆时,通过搜索链接提供的免费WiFi,页面通过弹窗跳转相关导向性网页,经过点击等填写信息后,第二天午夜时银行卡被盗刷上千元!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公共WiFi几乎随处可见,从咖啡厅、商场到机场、酒店,甚至公交车上都有WiFi覆盖。然而,这些看似便利的免费网络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
公共WiFi的安全隐患
公共WiFi最大的安全隐患在于其开放性。黑客可以轻松搭建一个与正规WiFi名称相似的虚假热点,诱使用户连接。一旦用户接入这个“钓鱼WiFi”,所有传输的数据都可能被黑客截获,包括银行账号、密码、聊天记录等敏感信息。
除了信息泄露,公共WiFi还可能成为病毒和恶意软件的传播渠道。黑客可以利用WiFi网络向连接的设备发送恶意软件,一旦设备被感染,黑客就能远程控制设备,获取更多隐私信息。
航班WiFi:一个特殊的战场
随着航班WiFi的普及,这种特殊的公共WiFi环境也成为了黑客的新目标。2024年4月,澳大利亚警方逮捕了一名在多条澳大利亚国内航班和机场实施“恶意双胞胎”WiFi攻击、窃取乘客隐私信息的黑客,该事件凸显了航班WiFi攻击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恶意双胞胎攻击”是指黑客在航班上架设一个热点名称与航班WiFi相同或相似的恶意热点来拦截和窃取用户数据。这种攻击方式之所以特别危险,是因为乘客在万米高空上几乎没有其他网络选择,很容易放松警惕。
如何安全使用公共WiFi?
虽然公共WiFi存在诸多风险,但通过一些预防措施,我们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谨慎连接:在连接公共WiFi前,先向商家或网络管理员确认WiFi的准确名称和密码,避免连接到虚假的WiFi网络。
使用安全软件:在连接公共WiFi前,使用安全软件对WiFi网络进行检测,查看是否存在安全风险。
避免敏感操作:在连接公共WiFi时,不要进行网银交易、登录重要账号等敏感操作,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使用VPN:在连接公共WiFi时,可以使用VPN等工具进行加密和保护,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关闭WiFi自动连接功能:在不使用WiFi时,关闭设备的WiFi功能,防止自动连接到不安全的网络。
蹭WiFi可能违法?
除了安全风险,蹭WiFi还可能涉及法律问题。无线网络具有排他性、专属权,未经允许擅自占用即可触法,构成民事侵权或刑事犯罪。例如,在新加坡,一位游客因为在公共场所未经允许使用WiFi,被罚款高达53200元人民币。这一事件不仅让游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提醒我们,在享受免费网络的同时,也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安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蹭WiFi虽然能省下一点流量费用,但可能带来的损失远不止这些。为了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WiFi使用习惯,远离蹭WiFi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