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2024版)》发布,提供最新治疗方案
《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2024版)》发布,提供最新治疗方案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据最新数据显示,NP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0%~17.0%。NP的治疗充满挑战,是临床难点。近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疼痛病学分会组织专家,经过反复讨论和认真研究,制定了《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2024版)》。该指南基于国内外近10年来发表的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旨在为NP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
药物治疗:个性化选择是关键
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方案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药物。一线药物主要包括加巴喷丁、普瑞巴林、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度洛西汀)。这些药物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适用于大多数NP患者。
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是常用的抗癫痫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来缓解疼痛。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度洛西汀则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再摄取来发挥镇痛作用。这些药物的具体使用剂量和注意事项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吗啡)和局部用药(如利多卡因贴剂)。这些药物在一线药物效果不佳或不耐受时使用。阿片类药物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但存在成瘾和依赖的风险,应严格控制使用。局部用药则适用于局限性疼痛,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的特点。
三线药物主要包括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如氯胺酮)和某些抗惊厥药物。这些药物通常用于难治性NP的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非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的补充选择
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虚拟现实(VR)疗法是其中的代表。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建立对疼痛的正确认知,学习各种自我管理技能,如放松训练和注意力转移训练,来减少疼痛感知。研究发现,CBT干预可以改变患者大脑神经网络连接,改善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此外,CBT还能抑制炎症因子IL-6的表达,从而缓解神经性疼痛。
虚拟现实疗法通过增强对用户视觉、听觉、触觉的反馈,使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获得沉浸感和存在感,从而减轻焦虑、压力和痛苦。VR疗法包括虚拟行走、虚拟增强训练、虚拟错觉和虚拟催眠等。研究显示,3D头戴式VR比2D屏幕应用降低疼痛效果更好,因为3D头戴式VR更能引起注意力转移。神经可塑性和神经环路及脑电的改变也是VR疗法干预神经性疼痛的重要机制。
多学科协作:全面提升治疗效果
指南强调,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物理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在特定情况下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物理治疗包括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超声波治疗和冷热疗法等,适用于轻度至中度NP患者。这些方法通过调节神经传导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来缓解疼痛。
微创介入治疗如射频消融术、脊髓电刺激和神经阻滞等,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这些方法通过直接作用于疼痛传导通路来达到镇痛效果。
外科手术治疗如神经松解术和神经切断术,适用于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严重NP患者。这些方法通过解除神经压迫或切除受损神经来缓解疼痛。
总体而言,《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2024版)》强调了个性化治疗和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参与治疗决策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