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的剧本真是个好东西
《好东西》的剧本真是个好东西
《好东西》的剧本真是个好东西。这篇影评将从剧本结构、人物塑造、故事线设计等方面,深入分析这部电影的创作特点和技巧。
邵艺辉的创作特点
不得不说,邵艺辉确实是一位有着相当才华的编剧。通常大家都会说《好东西》的剧本和《爱情神话》一样,使用了非传统的剧作框架。但有意思的是,这两部作品其实都遵照了好莱坞三幕剧式的创作结构。而邵艺辉的才华,也恰恰在于她非常擅长在传统框架中揉入大量弱冲突桥段,并以此凸显生活气息与日常感。单凭这一点,我个人就想要代表金鸡奖的那帮老居三评委,提前把2025年的最佳编剧奖颁给邵艺辉女士。
事实上,如果我们横向去比对《好东西》与《爱情神话》,就不难发现编剧在其中流露出的大量创作习惯。
时间维度的创作规律
比如,在时间维度上,这两个剧本都遵循了经典的30 - 90原则。也就是说,在120分钟的剧本中,第一幕的幕高潮会在30 - 40分钟的节点进入,而第二幕的幕高潮则会在90分钟左右进入。
在《爱情神话》中,第一幕的幕高潮被安排在了徐峥的家中。编剧在35分钟前后把五个主要的角色聚在同一张餐桌上,并通过优雅的“雌竞”以及前妻与现女友的交锋来强化戏剧冲突。而在《好东西》中,一幕高潮同样是以五人吃饭的形式发生在宋佳的餐桌上。只不过在这部作品中,冲突的主题变成了“雄竞”,中间还夹杂着前夫与野男人之间各种哭笑不得的对话。
类似地,《爱情神话》的第二幕发生在89分钟。老乌在餐桌上说出了与索菲亚罗兰的爱情往事,将爱情主题推向极致。而在《好东西》里,第二幕同样被设计在90分钟前后。宋佳和钟楚曦之间突然爆发争吵,象征着戏剧冲突发展到了顶点。
延宕二幕高潮的创作技巧
事实上,除去30 - 90原则,邵艺辉还很喜欢在第三幕的第一场戏中,通过献祭人物(实际是回收B故事线)来延宕二幕高潮。在《爱情神话》中,老乌的剧作功能在说出索菲亚罗兰往事的那一刻已彻底完结。所以到了第三幕一开场,他就被编剧献祭上了120救护车,然后迅速住进了墓地。而在《好东西》的剧本中,钟楚曦所饰演的角色自然是不能被写死的。但死罪能免,活罪难逃。编剧在第三幕的第一场戏中,同样为她安排了安眠药、摔断腿还有送医院的大礼包,并经过这么一番折腾,顺利承接上了第二幕结尾稍显失控的情绪冲突。
这种延宕二幕高潮的创作技巧固然是有效的,但它却不是万能的。假如邵艺辉在之后的作品中,仍旧孜孜不倦地献祭角色,那么观众在看到相似场景时就难免会发问:难道是编剧写到第三幕没招了吗?否则为什么要对这么活生生又可爱的角色下此毒手?!
不过话又说回来,想要一个人物令观众觉得可爱,甚至在即将失去时心生不舍,那么编剧就需要在第一幕中有效地完成人物建制,使观众与人物之间产生情绪共鸣。而高效的第一幕,也恰恰是邵艺辉的最强项。
高效的第一幕
邵艺辉的剧本第一幕质量极为出色,不仅角色建制完整,叙事效率高,而且信息密度大。在《好东西》中,最典型的就是宋佳带着女儿去观看钟楚曦live演出的桥段。编剧在这个桥段中,至少完成了三项剧作任务:
首先,live最直接的目的是塑造钟楚曦。这场表演引出了钟楚曦独特的角色位面,也就是乐队的主唱。编剧需要让观众了解到,钟楚曦不仅仅是恋爱脑,她更有着自己的生活,是位酷酷的主唱。 她不是编剧的工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当然,钟楚曦最重要的剧作功能还是落在了爱情。所以编剧为她安排的第一场戏是在渣男的公寓楼下化妆,而第二场戏才轮到在台上演出。
其次,这场戏还要推动剧本的A故事线,即宋佳努力解决女儿不再幻想的难题。在看了live演出之后,宋佳才决定让王茉莉去学习打鼓,以重燃女儿对生活的热情。这场看似不经意的铺垫,实际上却启动了整条A故事线。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场演出,就不会有之后的故事发展,而王茉莉的角色弧光也无从谈起。
假如依照以上的逻辑来梳理剧本,那么《好东西》大概可以分出3条故事线。其中,A故事线无疑是宋佳帮助王茉莉重拾幻想,而B故事线则是宋佳的职业困境,以及她在重新入职后如何完成一篇调查报道。至于钟楚曦充满drama的感情故事,那只能算是本作的C1故事线。而章宇呢,实在是不好意思,和野男人的感情支线就只能排到D线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把章宇的D线视作是C线的变奏(C2),因为章宇和钟楚曦身上有编剧分裂人物的痕迹,这一点在之后可以展开再谈。
在明确了故事线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live演出这场戏还有一个重要的剧作任务,就是带出C2线(D线)的关键角色章宇。由于这是一部以女性为主题的电影,且第一幕篇幅有限,所以编剧在此处选择了最为简单的写法。她把鼓手小马塑造成了一个傻甜小奶狗,并让这个角色对宋佳一见倾心。这种写法有效、直接,但却难免有沦为工具人的嫌疑,也难怪编剧在后来的剧情中,要借章宇之口说出自己当个工具挺好的……
总结来看,live演出这场戏不仅塑造了钟楚曦,推动了A故事线的发展,而且还启动了C2故事线。这短短一场戏,就发挥了三个剧作作用。叙事之高效,处理之自然,确实显出编剧是下了苦功夫,而且对于麦基和希德菲尔德的理论也掌握得很是纯熟。
当然这也不是说第一幕的剧本就是完美无缺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编剧大量使用MTV段落来填充过场戏。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好东西》的第一幕才走了30分钟戏,可居然就已经出现了3次MTV段落。上一次见到如此高频次MTV桥段的电影,还得追溯到《爱情神话》,再往前,可能就是陈可辛在1996年拍摄的《甜蜜蜜》了……
与《爱情神话》相比,《好东西》第一幕的另一个缺点在于餐桌戏份设计感较强,略显刻意。在第一幕高潮中,前夫赵又廷是以机械降神的形式,拿着全片仅出现一次的拳击手套,极为突兀地被塞到了餐桌之上。而在之后的对话中,编剧也频繁利用外部道具来制造冲突,包括但不限于过敏药片、蒜头和水溅湿衣服等。
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第一幕的剧本任务过于繁重。编剧在30分钟之内要启动A、B、C1和C2四条故事线,同时还要重点塑造宋佳、钟楚曦和王茉莉三位女主。但第一幕的幕高潮,又恰恰是由两位男性角色间的雄竞来驱动的。这就导致了剧本既没有足够的篇幅来刻画赵又廷和章宇两个角色,但又要他们承担戏剧冲突的重任。其中前夫赵又廷严重缺乏建制,编剧甚至没有时间为他铺垫哪怕半场戏来解释他为什么会送拳击手套。
而相比之下,《爱情神话》的一幕高潮就显得更为游刃有余,我们也能在其中看到某些对仗关系。作为雌竞的主角,吴越饰演的前妻蓓蓓同样缺乏笔墨,但剧本在第3段MTV前,通过徐峥和他母亲的冲突,为吴越晚上加入饭局埋下了伏笔。而与此同时,作为另一位参与雌竞的角色,马伊琍是此片当初无愧的女主角。她在晚餐前,有整整两场量身打造的戏份来塑造角色。这也就是为什么《爱情神话》的第一幕高潮不需要蒜头,不需要过敏药片,更不需要水泼到衣服上。由于编剧已经出色地完成了前置工作,所以当这些人物被凑在一起时,戏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分裂人物的创作手法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邵艺辉在创作剧本时,似乎有分裂人物的痕迹。这里所谓的分裂人物,并非是精神分裂症,而是指编剧围绕同一主题,将不同的标签以及性格分裂到多个人物身上。
比如《爱情神话》的主题可以被概括为“都市中年男人的爱情”。编剧通过有关爱情态度的区分,将这个主题分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位面,并相应创造了老白和老乌两个角色。所以当老乌去世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它过渡解读为中年男人对于爱情的某种纯粹理想(意淫)在此刻消散并瓦解了。
同样地,《好东西》的主题可以被概括为“都市女性在现代社会的处境”。编剧在创作时,明显是以年龄作为切分,分裂了三个女性角色,并赋予了其截然不同的标签与子题。宋佳对应的是中年女性,所以她的子题是爱情、育儿育女与职业发展;钟楚曦对应的是青年女性,所以她的子题是爱情、亲情与自我修复;而王茉莉对应的是少年女性,所以她的子题是成长、发现世界与探索自我。
其中钟楚曦与章宇之间也有分裂与镜像的创作痕迹。他们两人的主题同为亲情与爱情。在亲情方面,两个角色都经历了父母的缺位。章宇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和他关系僵硬到断了联系;而钟楚曦的母亲则是从小就打压她,父亲也有严重的家暴问题。在爱情方面,这两个角色都属于剧本的半个工具人:钟楚曦是典型的恋爱脑,而章宇则是所谓的小奶狗。前者和宋佳组过假CP,后者则是宋佳的真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