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蚜虫大规模爆发,三种绿色防控技术助力粮食安全
小麦蚜虫大规模爆发,三种绿色防控技术助力粮食安全
近期,多地小麦种植区出现了小麦蚜虫的大规模爆发,导致不少农户面临减产风险。针对这一情况,专家们提出了多种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调控等多种手段,旨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控制蚜虫危害。这些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还能保障食品安全,值得广大农民朋友借鉴和应用。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控制蚜虫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的一种方法。在小麦蚜虫的防治中,引入寄生蜂等天敌是最常见的生物防治手段。例如,巴西在1965年至1979年间,小麦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导致外来蚜虫大量爆发。为解决这一问题,南美洲冬季谷物蚜虫的生物防治方案应运而生,主要通过引进和引入寄生蚜虫。阿根廷、巴西和智利启动了冬季谷物中的蚜虫控制计划,成功地控制了蚜虫数量,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生物防治案例之一。
比利时列日大学Frederic Francis教授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的关于“Strategies to promote multitrophic interactions in biocontrol”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小麦蚜虫“Push-Pull”生态调控策略,特别是蚜虫泌露引诱天敌以及真菌-共生菌作用机理。这些研究为创新防控农业重大病虫害策略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物理防治:利用理化诱控减少蚜虫
物理防治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来控制害虫数量,而不使用化学农药。在小麦蚜虫的防治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物理防治方法:
防虫网阻隔:使用60—80目防虫网,采用全包围式或半包围式覆盖整个小麦生长区域,阻隔蚜虫的侵入。半包围式即在小麦田块四周围上高约2米的防虫网用于防虫,顶部敞露。
昆虫性信息素诱杀:安装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豆荚螟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成虫。根据小麦生长期调整诱捕器进虫口的高度,苗期高
黄板和蓝板诱杀:悬挂黄板监测斑潜蝇、粉虱、蚜虫等;悬挂蓝板+蓟马信息素监测蓟马。根据小麦生长期调整诱虫板的高度,苗期高出植株顶部15—20厘米,生长中后期悬挂在植株中上部。
生态调控:构建平衡的生态系统
生态调控是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来控制害虫的数量。比利时列日大学Frederic Francis教授提出的“Push-Pull”策略,就是一种典型的生态调控方法。该策略通过种植特定的植物来吸引或排斥害虫,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例如,在小麦田周围种植一些对蚜虫有驱避作用的植物,如薄荷、牛至等,可以减少蚜虫的侵入。同时,种植一些蜜源植物,如波斯菊等,可以吸引和维持天敌种群,如食蚜蝇、瓢虫、姬蜂等,进一步控制蚜虫的数量。
综合管理:绿色防控与科学用药相结合
虽然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蚜虫数量,但在某些情况下,仍需要使用化学农药。因此,绿色防控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的综合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2024年小麦春季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全国实现病虫害防治处置率9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58%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在具体操作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的原则,抓住重大病虫、重点区域、关键时期,开展综合防治和统防统治,强化绿色防控、科学用药、农药减量,提高防控效果,实现小麦病虫防控目标,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小麦蚜虫的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还能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调控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控制蚜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可持续农业的目标。广大农民朋友和农业技术人员应积极学习和应用这些绿色防控技术,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