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第三次长沙会战:薛岳的“天炉战法”如何重创日军?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42:3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第三次长沙会战:薛岳的“天炉战法”如何重创日军?

1941年12月24日傍晚,中南上空彤云密布,连日的濛濛阴雨突然转成大雨倾泻而下。不久,天黑如墨,大雨又转成漫天的飞雪,田野里的树上,稻茬上积雪点点。剌骨的寒风给三湘大地吹来了一股杀气。

此时的长沙城外,一场决定中国抗战命运的关键战役正在悄然酝酿。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正运筹帷幄,准备用他独创的“天炉战法”再次重创日军。

01

“天炉战法”的诞生

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后,薛岳并没有沉湎于胜利的喜悦。他深知,只要日本第十一军驻在湘鄂,就是悬在他头上的剑,迟早会落下来。因此,他立即组织各部队对这次会战的得失进行总结。

在总结会议上,大家提出了“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八字方针。薛岳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主宰战场、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他提出了将所属部队根据遂行任务编组为挺进兵团、警备兵团、尾击兵团、诱击兵团、侧击兵团、守备兵团和预备兵团,并取名为“天炉战法”。

02

“天炉战法”的具体部署

薛岳的“天炉战法”充分利用了湖南独特的地形优势。湖南东、西、南三面环山,中部和湘北地势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湘北虽然地势平坦,但从岳阳至长沙横亘着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和浏阳河四条水系,构成数道天然屏障。

根据这一地形特点,薛岳将“天炉战法”具体部署如下:

  • 第二十七集团军杨森部以部分兵力配置于新墙河南岸至汨罗江地区,诱使日军进入“天炉”之中。
  • 第三十集团军主力从武陵、修水调至平江地区;第十九集团军从上高调至浏阳、株洲、醴陵一带,形成侧击态势。
  • 第七十三军从益阳推进到宁乡,在长沙西南处于机动态势。
  • 第十军坚守长沙城。在长沙城西湘江对岸的岳麓山上配属155毫米榴弹炮兵一个旅,支援城防作战。

03

战役的爆发与进程

12月19日,薛岳得知第十一军集中的情报,他判断日军马上要进攻长沙。于是按照“天炉战法”的精神,采纳“将主力兵团部署在外翼,同时命第十军死守长沙,将敌诱至浏阳河——捞刀河之间包围歼灭”的总方针。

日本第十一军的进攻行动虽然诡密,但仍在薛岳的预料之中。12月23日,日军开始进攻,中国军队按照预定计划节节抵抗,诱敌深入。

12月24日,日军第六师团在新墙河一线发起进攻,中国军队依托既设阵地顽强抵抗,消耗日军有生力量。随后,日军继续南进,中国军队则按照“天炉战法”的部署,逐步后退,将日军引入预设的决战区域。

04

决战时刻

1942年1月1日,日军主力进至捞刀河、浏阳河之间,薛岳立即命令各部队按照预定计划发起反攻。第十军在长沙城内坚守阵地,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外围部队则从四面八方合围日军,形成“天炉”的炉膛。

在“天炉战法”的巧妙运用下,日军陷入重重包围,补给线被切断,士气低落。中国军队则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发起攻击,将日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

05

战役的结果与意义

经过近一个月的激战,第三次长沙会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此役共歼灭日军5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扭转了太平洋战争初期盟军的被动局面,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不仅展示了薛岳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证明了中国军队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通过正确的战术运用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完全有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这场战役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座丰碑,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