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精炼设备如何守护餐桌安全?
食用油精炼设备如何守护餐桌安全?
食用油精炼设备是确保食用油安全和品质的关键装备。通过一系列精炼工艺,如脱胶、脱酸、脱色和脱臭,这些设备能够有效去除油脂中的有害物质,提高油品的纯度和安全性。本文将详细介绍食用油精炼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细节,帮助读者了解这些设备如何守护我们的餐桌安全。
精炼设备的工作原理
食用油精炼设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提升油品质量:
脱胶
脱胶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油脂中的磷脂。磷脂是一种亲水性胶质,能吸附水分并形成胶体溶液,影响油脂的澄清度和稳定性。脱胶过程通常通过向毛油中加入热水或通入水蒸汽,搅拌混合后静置沉降或离心分离,以去除水化磷脂。
脱酸
脱酸主要是去除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不仅会影响油品的风味和色泽,还会加速油脂的氧化酸败。脱酸过程通常采用加碱中和的方法,向毛油中加入适宜浓度的氢氧化钠,混合加热并搅拌一段时间后,静置至水相出现沉淀,得到油脚或皂脚。油脂再用热水洗涤,静置或离心分离,使中性油与残余的皂脚分离。
脱色
脱色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油脂中的色素,同时还能去除微量金属、皂粒、磷脂等胶质及一些有臭味的物质。脱色过程一般采用吸附剂进行吸附脱色,常用的吸附剂有酸性白土、活性白土和活性炭等。
脱臭
脱臭是去除油脂中挥发性异味物质的重要步骤。这些异味物质多是油脂氧化时产生的,需要通过脱臭过程去除。脱臭采用减压蒸汽蒸馏法,在高温(220-250℃)条件下通入水蒸汽,以达到脱臭效果。同时,脱臭过程还能去除一些影响油脂稳定度、色度和品质的物质,如过氧化物、多环芳烃和残留农药等。
有害物质的去除
食用油精炼设备通过多种方式去除油脂中的有害物质:
物理精炼工艺
物理精炼工艺主要通过过滤和离心分离去除油脂中的固体杂质,如泥土、沙粒和纤维。这些杂质不仅影响油品的外观和口感,还可能携带有害微生物。
化学精炼工艺
化学精炼工艺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试剂,如酸、碱和吸附剂,去除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磷脂、色素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若留在油品中,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质量控制与检测
精炼设备配备了完善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油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精炼后的油品有害物质含量远低于规定标准,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高的安全保障。
安全标准与质量控制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食用植物油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针对食用植物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成分(如多环芳烃、真菌毒素、塑化剂、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重金属等)制定了控制技术规范。该标准从原料采购、油料预处理、油脂制取、油脂精炼、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以确保食用油的安全性。
例如,标准中提到,采购、收储的植物油料应避免与含有多环芳烃组分的沥青地面接触;在油料预处理的炒籽和生胚蒸炒过程应采用适度蒸炒工艺技术,炒制温度不宜超过160℃,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与油料和油脂有可能直接接触的部件的润滑应采用食用级的润滑油等。
先进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先进的精炼技术被应用于食用油精炼设备中:
超声波辅助精炼
超声波技术可以通过破坏有害物质的结构,使其更易于被去除。在精炼过程中,超声波可以增强化学试剂与油脂中杂质的接触效果,提高去除效率。
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能在低温、低压条件下高效提取油脂中的有益成分,同时减少有害物质的含量。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油品的安全性,还保留了更多的营养成分。
食用油精炼设备通过上述工艺和先进技术,有效去除了油脂中的有害物质,提高了油品的纯度和安全性。这些设备不仅在工业规模的油脂加工企业中广泛应用,也为小型油脂加工厂和加工作坊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食用油精炼设备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的餐桌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