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千年营造见证四大文明交汇
莫高窟:千年营造见证四大文明交汇
敦煌莫高窟,这座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世界文化遗产,历经千年沧桑,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兴衰。从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开凿第一个洞窟,到元代的最后辉煌,莫高窟承载了无数虔诚的心灵和精湛的艺术创作。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探寻这座千年古窟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
五胡十六国:莫高窟的诞生
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中国北方正处于五胡十六国的战乱纷争,人们对和平充满向往,佛教也开始走向兴盛。一位名叫乐僔的出家人,向西行游,途径鸣沙山,忽然看到前方千佛现出真容,他深感震撼,认定此处是弘扬佛教的圣地。于是,他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供奉佛像,弘扬佛法。这个洞窟便是莫高窟的开端,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起源之一。
学者们推测这是崖壁上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268窟,主室只有一个人的高度,一米多的宽度,南北两侧共有四个小窟,里面只能容纳一人坐下,这就是专门用来坐禅修行的禅窟。学者们无法断定,这是否是莫高窟第一个洞窟,但能够推测的是,乐僔当年所开凿的也是一个禅窟。
洞窟这个建筑形式源自佛教的故乡印度,释迦牟尼曾在石窟内,西向结跏趺坐,远离城市喧嚣,并且冬暖夏凉。莫高窟最早的营造,便因坐禅修行开始了。
自从佛教传入西域后,僧人沿途开凿了许多石窟寺。这些开阔的山崖,大都由粗砂岩或沙砾岩组成,敦煌莫高窟的地质结构属于第四季酒泉系砂砾岩,适合开凿石窟。崖壁前方就是宽阔的大泉河,从南往北再此经过。1000多年前,从三危山的沟谷中涌出个股泉水汇流而下,大泉河水碧波荡漾,河边成片的白杨树林映着碧蓝的天空,河边成片的白杨树林映着碧蓝的天空,气候宜人,这里距离当时的交通要道敦煌城不远,但又相对偏僻,适合开窟修行。于是便开始了延绵千百年而不中断的洞窟营造。
早期洞窟275窟内,南北两壁的墙上有几座小小的屋檐,这是典型的中原建筑风格,阙。
小小的阙形龛内,交脚的菩萨恬然微笑。随着时间的推移,崖壁上出现了这样专门用来礼佛供养的洞窟。
这些洞窟改造了印度的窟形,并加入了中原文化的痕迹,但由于人力物理的限制,这些早期洞窟空间较小,构造简单,在崖壁上零零星星并没有形成规模。一直到公元439年,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北魏攻克北凉,凉州一带,众多工匠由于战乱纷纷迁来敦煌,此后洛阳也来了大批官宦僧侣工匠。正是这些徙居敦煌的人们,在莫高窟进行了一次规模浩大的开凿,并给洞窟造型带来了新潮的中原审美风格。这个285窟,正是那个时期营造的最好见证。
窟的西壁有佛教、印度教的天神,线条流畅丰满圆润,是受中亚西域的影响,又在敦煌被本土化了的形象。而在窟内的其他地方,却已显露出当时盛行的中原风格。
秀骨清像,这种在中原广为流传的画,不再限于画纸上的丹青风流而跃然于莫高窟的壁画间。
让人更叹为观止的是285窟,覆斗形的窟顶,不同文明的印记在这里碰撞融合,中国神话中的雷神、飞仙、伏羲、女娲和佛教中的摩尼宝珠,都汇集在了这方形似倒斗的穹顶上。四面斜坡的结构能分散窟顶上方的重力,使洞窟坚实稳固而且空间宽敞,从而成为了莫高窟的营造中,最为普遍并延续不断的样式,这本身也是佛教石窟传入中国后的新创造。
然而,又是谁?有如此深厚的中原情结,开凿了这个洞窟呢。考证一个洞窟的主人,供养人画像与题记,对于学者尤为重要。供养人一般是指奉献自己资产建造洞窟的人,他们的形象往往被绘制在洞窟内,并附有题记。“大代大魏大统四年”,这个时候正是东阳王元荣就任瓜州刺史期间。
在285窟位于说法图下方,长达一个壁面的供养人画像中,有一些穿着王公、嫔妃的服饰,在当时能以王者身份出现,最有可能的就是瓜州刺史元荣。东阳王元荣,是第一个长期牧守敦煌的中原王室成员。在敦煌期间,他曾出资请人抄过大量的佛经。藏经洞遗留的原件当中,有一份仁王般若经,末尾写到:“佛弟子元荣,既居未劫,生死是累,离乡已久,归慕常心,入法之钱,即用造经,愿天生成佛。”从这段发愿文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身处异地他乡的元荣,希望通过佛教寻得安宁与祥和。莫高窟已逐渐转变为来自四方的人们祈福、免灾、开窟做功德的神圣场所。
莫高窟在历经千余年沧桑后得以幸存,也并非一帆风顺。公元557年,又一次朝代更替发生在北方,北周王朝取代了北魏,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换了三个皇帝。时局动荡越来越多的百姓选择出家,数量竟逐渐达到了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给统治者带来了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威胁。终于,北周武帝在公元574年,下诏灭佛。在这场浩劫中,敦煌地处边陲,有幸未受到破坏。
隋朝:莫高窟的复兴
十五年后,隋文帝杨坚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将旗帜插满天下。杨坚出生在陕西的一座尼姑庵,由比丘尼抚养到十三岁,使他跟佛教结下了因缘。登基后杨坚下诏,修复前朝废弃的寺院,并在敦煌大造舍利塔,他和儿子杨广都注重发展西部,使河西的生活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
短短三十余年的隋代,莫高窟造窟高达近百个,崖面上的洞窟由星星点点逐渐连成一片。开凿洞窟,首先要构思出洞窟在崖面上的位置和样式,继而开凿甬道,甬道挖出后,继续朝着崖壁上方及四周扩展,石砂从甬道排出,既安全又便于操作。窟顶成型之后,便向下挖掘,直到整个洞窟的样子被凿出,再根据需要,进行装饰工序,一个洞窟才算完工。由于劳动工具简单,无数的工匠一铲铲挖掘,一笔笔勾勒。正是他们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用双手铸就了整个崖壁的辉煌。
唐朝:莫高窟的黄金时代
莫高窟在外观上,最为显眼的就是位于石窟群中段的标志性建筑,96窟,又叫九层楼,红色楼阁依山而建,气势雄伟。
1999年,对于考古界,96窟的历史原貌一直是个谜。就是那个秋天,彭金章带着这个谜团,领导了一支团队对这里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就在这一次发掘中,彭金章发现,一层地表下面,还有一层截然不同的地表。随着挖掘的深入,彭金章紧张的心转变为难以言喻的欣喜,民国、清代、元代、西夏、唐代各时期洞窟的地面先后显露,整个九层楼营造时的历史原貌浮出了水面。
那是在公元684年,武则天当政,朝中关系极度微妙。此时,薛怀义、僧法明等僧人便伪造了《大云经》来讨好武则天。因疏中说自己是弥勒下世,女子为王,武则天甚是欢喜,弥勒为音译,意译为慈氏,所以当公元690年,武则天如愿以偿登上皇帝时,便自称是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那时全国兴起了一股大造弥勒像之风,96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凿的,窟内只有这一尊弥勒塑像,所以又称大像窟,它的形象据说就是依照武则天的面容而塑。专家们推测,像这样高大的洞窟,开凿时极为困难,首先要在崖壁的高处挖出一条甬道,然后向上挖出窟顶,再逐渐下挖,并在第一条甬道正下方凿出第二条甬道,挖出的石砂从下方的甬道排出,就这样依次向下直到地面。经过精确计算,甬道的位置也恰能增加弥勒像的采光。佛像的胚胎是在挖掘洞窟时,由设计预留下的崖壁砂石加工而成的,根据专家们推测,营造这样大型的洞窟,往往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最终完成。
对于96窟开凿的经过,当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在公元966年的一次重修中,就使用了木匠五十六人,泥匠十人,而这次历时十天左右的重修,只换了两层木构而已。依此看来,96窟在建造时的工匠规模是多么庞大。远久后的今天,我们能感受的,只有那大唐帝国恢宏无比气度的象征。
前流长河,波映重阁,那三百多年前只有一个洞窟高悬的崖壁,到唐朝年间已经是计窟室一千余龛,莫高窟在唐朝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莫高窟有近一半的洞窟是在唐朝时修建的,这其间一些纪念家族洞窟营造而刻下的石碑成为了今天研究洞窟渊源的重要史料。修建于中唐时期的148窟,是一个开放参观洞窟,窟的前室里,这块石碑从洞窟落成之时就屹立在此,就像一位千岁老人,对我们讲述着前尘往事。
唐天宝十四载,也就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驻扎河西的军队被调往中原平叛,敦煌防务空虚,陷入了各种势力的乱战中,加急的求援信向中原王朝发出,整个敦煌城在重重包围中开始苦苦等待。可是援军迟迟没有音信,命悬一线的孤城中人心惶惶。最高军事首脑周鼎萌发了弃城逃跑的念头,就在这时,他却意外地接到了邀请,去莫高窟观礼一座新开的佛窟。
这个窟的形状类似于民间的棺材,这是涅槃窟独有的样式。涅槃是经过多年修行,终于摆脱生老病死的轮回,达到一种寂静常乐的永恒境界。那环绕着释迦牟尼涅槃像,长达三个壁画的经变画,图解了佛陀涅槃前后的庄严场景。窟顶上方的千佛,又宛如一方佛国净土的苍穹,如梦如幻。这个窟的主人叫李大宾,是当地的望族。涅槃窟的落成,在敦煌城烽火连天的时候,曾鼓舞着军民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
大漠的冬天已经来临,李大宾所做的一切最终没能打动周鼎,他决定弃城而逃,临行前被军中部下当即逮捕缢杀。接下来敦煌军民,在孤城中苦苦坚守十一年,最后因内无粮草,外无援军,被迫放弃。
往事已随大漠风烟远去,记载历史的石碑上,大唐陇西李府君几个字赫然在目。
除了这些由世家望族修建的大洞窟外,崖壁上由黎民百姓出资修建的小洞窟占了绝大多数。这个只有几平方米的107窟,由晚唐的一户人家营造,除了家庭成员外,身份卑微的奴婢也拿出自己仅有的所得参与建造。壁画中奴婢身份的母女俩,衣着简单朴素,母亲在题榜中说,她们出资绘制了六身释迦牟尼像,愿舍贱从良。敦煌世世代代的人们,不论财力的多少,在这里寻找自己精神寄托的期望从未间断。
五代十国:莫高窟的最后辉煌
这个时候,中原由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陷入了一片混乱,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实力,终于在公元907年,离敦煌一千八百里的都城长安化为废墟,历史从此进入了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
而敦煌由于地处偏远,管辖相对独立,在中原群雄割据的时候,这里却无有战争。
公元914年,敦煌迎来了一位新的统治者,曹议金。他主张对近邻修好,重视农牧业的发展,敦煌城再次恢复了一派繁华的景象。经济的繁荣,加上历代开窟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莫高窟的开凿开始了一个以大洞窟为主流的新阶段,这也是它营造史上最后一次黄金时代。
61窟是莫高窟最大的洞窟之一,窟主就是曹氏归义军第四位统治者曹元忠和他的夫人。这是一个中心佛坛窟,正方形的主室面积有一百九十六平方米,最高的地方有九点五米,相当于今天的三层楼房。由于空间巨大,开凿洞窟时留下了一块崖体,用来承载窟顶重力,并在上面绘制各种富丽的装饰,形成了这种典型的殿堂风格。
这个时期的洞窟样式,也已经完全中原化,在曹氏时期一系列大规模开凿,及对历代洞窟的重修后,莫高窟也逐渐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规模。
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大多集中在崖壁靠南部的洞窟中,学术界大致以此为依据,把莫高窟分为了南北两个区域。南区从南北朝到元代,相继诞生了禅窟、中心塔柱窟、覆斗顶窟、涅槃窟、大像窟、中心佛坛窟,共计四百八十七个。这些时代风格鲜明的洞窟内,有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两千多尊。
而莫高窟的北区,洞窟分布疏密不均,残缺不全,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敦煌考古的沙漠。但北区洞窟的作用是什么,和南区洞窟又有什么关系呢。出乎大家的意料,一批又一批珍贵的文物,被先后发现了,长年被忽视的二百四十三个洞窟,终于有了自己的门牌号码。
经过考古证明,这里曾是僧人们居住的僧房窟,修行的禅窟,储藏粮食物品的仓廪窟,埋葬僧侣的瘗窟,和南区礼佛的殿堂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石窟寺院,莫高窟。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一声声开凿的叮当声,犹如一声声不倦的叩问,从历史那端传过来又传开了去。
五代宋初期间,海上贸易之路兴盛,莫高窟的开凿也止于元代。明朝嘉靖帝封闭嘉峪关,沙洲民众内迁,敦煌莫高窟进入了凋零的时期。而这座宝藏历经尘封,在二十世纪初将重新被世人所知。
中国、古印度、古希腊、中亚文明,四种古老的旋律,在这里汇成了千古绝唱。无数虔诚的心,曾踏上这条路途,朝圣这片荒芜当中的精神家园。她历经战火的纷飞,灭佛的萧条,奇迹般地留存至今。历史中的人们,无论是否留下姓名,他们对崖壁献上的旋律,如今仍在空中回旋。
本文原文来自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