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九门口长城:葫芦岛的历史瑰宝
探秘九门口长城:葫芦岛的历史瑰宝
在中国众多的长城遗迹中,有一处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独特存在,它就是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九门口长城。这座始建于明朝的水上长城,以其独特的建筑方式和雄伟壮观的景象,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目光,更在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东北地区第一个跻身“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遗存。
九门口长城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长城“遇山不断,遇水而绝”的惯例。在两座气势磅礴的山峰之间,八个梭形桥墩挺立于流水之中,稳稳托起九座壮观的水门。水门上方,一段长110米、宽23米、高10米的城桥,横跨今辽宁省绥中县与河北省海港区的交界河——九江河,造就了这处世上独一无二的“水上长城”。
登上长城,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九门口长城宛如一条巨龙,顺山势蜿蜒腾跃,南侧直冲老牛山绝壁之前,北侧逶迤延伸至锥子山,如一位威风凛凛的孤胆剑客,双臂高张,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胆识和勇气,坚定地驻守在这重山复水之间。
明朝建造之初,由于城桥之下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古人匠心独运,在九座水门之间安装了巨型木门,枯水期关门防卫,洪水期开门泄洪,使九门口长城成为水利与军事两用的杰出建筑。岁月悠悠,如今木门早已随风而逝,只剩下修复后的道道横梁,横梁上方的城墙中央,遒劲有力的“一片石关”四字赫然入目。
何来此名?答案就在脚下。水面之下,稳稳托起八座桥墩的,竟是一片铺展七千多平方米的河床。这片河床,是六百多年前由巨型条石铺就而成,条石间以银锭式铁扣紧密连接在一起,远远望去,宛如一整片巨石。正是这份鬼斧神工,赋予了此地“一片石”的称谓,而九门口长城,亦因此得名“一片石关”。
自古关隘多战争,作为东北进入中原的咽喉之地,九门口长城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最著名的一战当属明末清初的“一片石之战”。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在此处大败李自成大将唐通率领的大顺军,随后清军由九门口入关,与吴三桂合击大顺军,李自成率军败走,自此一蹶不振。此役不仅拉开了清军入关的序幕,更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登上长城,当年金戈铁马的喧嚣早已随风远逝。然而长城之上军事防御设施的密集和完备仍然令人震撼。垛口、战台、哨楼、敌楼、烽火台等附属设施在此一应俱全。城桥两侧的露天方形围城底部还设有券洞、炮眼,建筑结构和火力配置与现代的碉堡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万里长城中独特的建筑结构。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九门口城桥内外两面墙体都为尖形设计。墙体平面呈梭形,关外一侧尖形墙体的正侧面均密布垛口,形成“点对点、无死角”的防御布局;而面向关内一侧,这墙体又化身为一道水利屏障,有效减缓了激流中夹带的碎石泥沙对城墙的冲击,起到分水减压的作用。如此精妙的设计,使人不得不叹服于古人的军事智慧与工程技艺之卓越。
“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如今的九门口长城,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每年春秋季节,这里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站在城墙上,远眺群山起伏,近听流水潺潺,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勇气,体会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游览九门口长城,建议选择春秋季节前来,此时天气适宜,景色优美。从西向东的游览路线最佳,可以结合周边的角山长城、山海关等景点一同参观。冬季虽然别有一番风味,但可能因结冰影响观赏体验。此外,这里距离北京较近,可以作为周末短途游的理想选择。
九门口长城,这座世界唯一的水上长城,以其独特的建筑方式和雄伟壮观的景象,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更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它见证了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适应。正如一位国际友人所说:“这里非常壮观,我会把看到的一切分享给我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