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古城:1600年城址变迁见证江南望郡兴衰
吉安古城:1600年城址变迁见证江南望郡兴衰
吉安城,这座有着1600余年历史的古城,位于赣江中游,依山傍水而建。自古以来,吉安城就是赣中重要的商埠,其城垣变迁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
吉安城处赣江中游,依山傍水而建。南依神冈山,西依天华山、北依真君山,东临赣江,江东有天玉山、青原山,城区处于河谷盆地,是一座有着1600余年历史的古城。赣江为黄金水道,又有由北而南通往岭南的古驿道,水陆交通便利,自古是赣中重要商埠。
东汉建安四年(199)始设庐陵郡,郡治在泰和县城西3里处(今泰和县赣江大桥南端西侧),即白口城。2001年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口城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从大量文物和考古专家考证确认,白口城即为著名的“江西秦汉十八古县”之一的庐陵郡治。
晋太康元年(291),将庐陵郡治从白口城迁至石阳城,郡治设原石阳县县治旧址(今吉水县醪桥镇固州村)。
东晋咸康八年(324)庐陵郡太守孔伦决定将郡治从石阳城迁至孔家湾(今鼎泰步行街附近)新建城郭。此城于隋初废,遗址无存,仅剩“孔家湾”地名。
隋开皇十年(590)改庐陵郡为吉州郡,并新建州城于赵公塘(今吉安四中附近)一带,此城于唐高宗末年废。所剩遗迹,除有“甘泉门”(今中心车站前)地名和残存的“青石街”外,其余荡然无存。
唐永淳元年(682年),废赵公塘旧城,新建州城于北门街。唐天祐元年(904),吉州刺史彭轩对吉州城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扩建,开创了吉安历史上的唐代繁荣局面。民国版《庐陵县志》载:“天祐元年(904年刺史彭轩广城池,周九里九十一步,东凭赣江,西、南、北浚濠,濠深三丈五尺,长一千四百七十一丈二尺。门五:南兴贤,西永丰,东迎恩、广丰,北嘉禾。门有楼,城有戌舍。”这在当时是蔚为壮观的。彭轩首先把工商业向西南方向伸延,形成南街、西街两条繁华街道,并鼓励农业人口到城里经商,同时重视教育兴办书院。一时吉州城人口迅速增长,商贾辐辏、百货云集、经济繁荣,被誉为“金庐陵”、“江南望郡”。宋代著名文学家刘辰翁在《习溪桥记》一文中对吉州城繁华的夜市作出这样的描述:“长街灯火,定场设宴,歌钟列妓,饮者争席,呵道而后能过。”从刘辰翁对吉州城这段描述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吉州城的确是一座蓬勃兴旺,热闹非凡的城市。
明太祖朱元璋定鼎之初,吉安府都督朱政对原吉州城池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明万历年间知府张振之,在原城墙基础上又加高了很多,并增筑了敌台,“于是城称险固,屹然大江西镇矣。”
清顺治十二年(1655)荷兰商使约翰·尼霍夫初访中国,次年沿赣江经过吉安,在《荷使初访中国记》研究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656年4月19日,我们经过吉安城。该城位于赣江左岸,距泰和九十公里,绕城墙一周需一个多小时。城里有几座高大漂亮的建筑物,但大部分已被破坏。在赣江中央,城池的正前方有一个岛屿,岛上有一座漂亮寺庙,是最近才修茸好的,并有一道高墙围绕这座寺庙。从城内外倒塌的石砖墙来看,昔日该城的富裕和丰采胜过该省的任何其他地方。”并绘制一张吉安古城图,此为描绘吉安古城最早的一张图。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地方长官因相信风水迷信,将万历年间建的南门关闭,重建南兴贤门。雍正七年(1729),为方便于白鹭洲和河东的来往人员出入,关闭正门广丰门,在金牛寺新建焕文门。雍正十年(1732)又毁南兴贤门和焕文门建南熏门。雍正十三年(1735)再废南熏门复建南兴贤门和焕文门。咸丰八年(1858),为避讳太平天国之祸,改“魁聚门”为“奎聚门”。同治十一年(1872)复名“魁聚门”。到1928年吉安市政厅奉江西省政府令拆城,这座古城于1936年拆毁殆尽。现仅存遗迹有古城中心十字街部分街巷和古城东北隅的钟鼓楼以及一些古城街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