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引以为傲的闪电战有多无敌?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54: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引以为傲的闪电战有多无敌?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纳粹德军,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们的标志性战术——闪电战。这种战术在二战初期让纳粹德国迅速征服了多个欧洲国家。那么,闪电战究竟是如何发端的?它的主要特征和优势是什么?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一改变战争格局的战术。

事实上,闪电战(Blitzkrieg)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给人们的印象是近乎静态的堑壕战,但任何作战形式都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对于一战的参战各方来说,他们也并不是不想打出漂亮的进攻战,但几个因素限制了他们的进攻作战:

  • 军队体制的限制:一战交战各方基本都采用的是常备军加上总动员体制,也就是开战之后,常备军先投入战斗,后续开始实施总动员,动员出来的部队依次投入战斗,这样靠动员的兵力优势压倒对手。但是,很明显,你动员我也动员,你动员出一百万我也动员出一百万,由于动员不可能秘密进行,所以大家的动员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比如一战中,俄国在7月30日动员,奥匈帝国同日动员,德国和法国在8月1日同时动员,8月3日大英帝国动员,大家动员就差了一两天,结果就是大家的兵力旗鼓相当,谁也没有优势。

  • 战争学说的影响:动员出来的部队是要人吃马嚼的,你光动员不打仗,光吃就把自己吃垮了,加上谁先动员谁占优势的想法横行,所以大家都倾向于抢先发动进攻,战略进攻的学说在各国军界大行其道。但问题来了,我们前面说,各国的动员水平没什么差异,那么实施进攻的部队就没有绝对优势可言。

而在战术层面上,一战时期的部队还都是以步兵突破为主,炮兵没有机动能力,很明显步兵的突破速度是相当缓慢的,以往战争指望骑兵加快突破速度,又在马克沁机枪面前变得根本不可能,所以这就成为了矛盾——主动进攻没有优势,强行突破突破不了。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变成了堑壕战,大家谁都完成不了一次有效的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在这种奇怪的虎头蛇尾的状态下结束了。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军界都在考虑,考虑怎样改变这种守强攻弱的现象,德国军界总结出两个规律:

  • 第一是不要指望动员部队慢慢吞吞地加入战场,靠比较慢的速度夺取战争的胜利,就用常备部队投入战斗,在对方尚未完成动员,甚至常备部队都没有完成战备之前,把对方打垮,也就是打对方反应的时间差;

  • 第二是不要指望步兵能形成突破,毕竟步兵的速度再快,也就每小时五千米,突破的速度赶不上人家后撤形成防线的速度。要在战场上形成战役突破,那就必须用跑的更快的东西,拿破仑战争时代是战马,至于现在,德国人选中的是坦克。

总之,在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再加上考虑到了一战和二战期间的技术进步,纳粹德国的闪电战就此终于横空出世。那么什么是闪电战呢?大概是这样子的:

战略层面:追求最大突然性

在战略上,闪电战要求以最大的努力,获得战略上的突然性,第一次世界大战那种慢慢动员,逐步投入战斗的军事战略被弃之不用,就直接用现有的兵力去打,靠现有的常备军在对方实施动员充实部队之前夺取胜利。

战役层面:强调连续突破

在战役上,闪电战要求部队必须进行连续突破,我们都知道,部队的防线是多层的,比如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一道防线被突破后,部队后撤到第二道防线继续抵抗,一战期间就是因为这个因素,进攻部队在每一道防线面前都折损了大量力量,突破的力量被基本耗尽了。所以,闪电战要求部队必须在敌军形成新的防线之前,连续突破对方的多条防线。

技术层面:依赖坦克和突击炮

经过现代修复后的纳粹德国三号坦克

当然了,依然靠步兵去突破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闪电战最基础的部分,还是依赖于技术的进步,纳粹德国在闪电战上,最倚重的就是它的三号坦克,这种坦克进攻速度快,也比较可靠,用来连续突破最合适不过了。同时,部队在进攻的时候,肯定不能只有坦克在前面打,后面什么都没有,纳粹德国闪电战中,前面有装甲师,后面可是跟着步兵师的,步兵师的作用是控制道路,保持补给线,攻克被孤立的对方据点等等。

由三号坦克底盘演变而来的三号突击炮

考虑到二战时火炮没有实现自行化,而部队攻坚又不可能离开火炮,所以纳粹德国的解决方案是,造突击炮,用突击炮伴随坦克进攻,打击固定火力点。还有最为重要的是斯图卡,斯图卡在德国空军中,事实上承担了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飞行炮兵的职责。这样,一整套闪电战的战术体系,有进攻的箭头,有进攻的枪身,有支援的航空兵和炮兵,就基本上完整了。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很快,闪电战战术就迎来了经典之战,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战是波兰战役,但闪电战最大的代表作,还是1940年5月10日爆发的法国战役。在法国战役开始之前,法国在边境地区的防御,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式的,将主力部队部署在马奇诺防线以内。在一战中,这种边境的要塞工事对于进攻方来说,几乎是不可逾越的障碍物,法国在前线维持了高达93个师的兵力,其中有16个师是战略预备队,在后面则还在动员高达22个师的部队。

总而言之,法国在法国战役中采取的措施,是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逐步动员,多梯次防御的战法,指望能够在边境线上挡住德国人,然后后面加上动员部队逐渐加码,把德军挡回去,乃至后续反攻进入德国境内。

但是,这套战法在闪电战面前全成了泡影,5月10日刚一开打,法国总参谋部就发现,德军的进攻速度远远超出了预期。尤其是在法国边境防线上的重要防线马斯河防线,以及防线后面的城市色当,原本被认为难以穿越的阿登森林,古德里安率领的第19装甲军仅用三天时间就全部打穿。5月12日,德军装甲部队出乎意料地出现在了马斯河对岸,随后开始渡河作战,很快攻下了法军原本打算作为反击战役发起地点的要塞城市色当。

而这个时候,法军总参谋部对纳粹德军的进攻速度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法军众将目睹德国以神奇的速度突破马斯河防线后,几乎处于因震撼而麻木的状态。而法国军队紧急动员的预备役部队向马斯河进军,还没有逼近到色当,就迎头撞上了横冲直撞的德军装甲部队,法国步兵们在德国军队的坦克、履带车之前被轻易碾得粉碎,失去了所有获胜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随着马斯河防线被突破,法国北部防线洞开,法国巴黎完全暴露在了德国的兵锋面前。此时的法国已经拿不出足够的兵力来保卫巴黎了,而德军装甲部队还在向右挥出右勾拳,包围在整个法国西北部的法国和英国联合军团,英法联军由于机动性太差,也丧失了逃离战场的机会,几乎被全部挤压到了加莱海岸的敦刻尔克狭窄区域内。

5月15日,垂头丧气的法国总理向英国首相丘吉尔打电话,通报了这一战况,丘吉尔面对糜烂的战局一开始根本不相信,特地飞到巴黎,到法军总参谋部了解这一情况。在看到德军的突破速度后,丘吉尔也不得不承认,战争的变革,因为装甲部队的使用,已经到来了。

总之,法国战役是纳粹德军闪电战的一次、可以说是最为成功的运用,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经典战役,纳粹德军突破了一战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突破的法军防线,夺取了整个法国领土,法国战役也就此成为了闪电战的经典之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