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二十四节气·溯源
中国非遗|二十四节气·溯源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还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200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在当今的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今日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开始。“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当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我们迎来了这个预示着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节气。在这一天,北风渐起,寒意袭人,大自然开始进入一年中最为沉寂的阶段。然而,立冬不仅仅是一个节气,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人对季节变换的深刻思考。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对东亚国家的农业文明、民族性格、社会文化的形成也有着长达千年的影响。
在当今的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0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清 仇英款蚕桑图卷 安徽博物院藏
溯源
追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我们可以回到黄河流域的上古时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最早的完整科学记载,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及门客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淮南子》中最早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说法,每两个星期左右就会有一次节气的推移,周而复始。根据日照的长短定出春分秋分,大地万物从沉睡中苏醒,这是惊蛰,处暑的秋老虎预示着夏天的结束……中国人将生活与万物都纳入时间的过程中,并用生命的节奏去填塞,从一个时间到另一个时间的移动,黏合着丰富的生命内涵。”常朝晖在谈及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时讲到。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发源地
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地为淮南国都古城“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之寿县。这座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淮河一秦岭一线的中国南北气候自然分界线上,又正好位于分界线的中点线。两千多年前,古人已经发现了淮河具有南北分界线的特点,春秋齐国贤相晏婴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制定与划分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与划分,结合了太阳、月亮、北斗斗柄、二十八宿度、十二音律、十二月令等的运行规律。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两个节气。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已统称为“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歌》
意义
西汉著作《周髀算经》有8节专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探讨四季更替造成的物候变化,总结感观认知的理性次序,通过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结合,指导农民适时生产。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节气里的民俗
节气在作用于农业之外,还演变为喜闻乐见的民俗。《礼记·月令》明言:周朝时立春要“出土牛,以送寒气”。民间“打春牛”便是源自于此。这一习俗历代沿袭,唐宋尤甚。男子“鞭春”,祈祷风调雨顺,女子“戴春”,祝愿生活美满,展现出我国先民蓬勃的生命张力。
天地有节,四时有节,生命有节
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中国先民将天象、物候、人事统一组织到一个井然严密的时间秩序之中,根据节气安排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节庆活动,保持着人时与天时的诸多统一。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渊源和逻辑起点,“三才论”等农业生态思想应运而生,“三才”是指即天、地、人三要素。二十四节气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指引着人们遵循天、地、人、物和谐共生之道。
清 丝市图堂幅 安徽博物院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而二十四节气,就像是大自然的闹钟,提醒我们何时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让我们在繁忙之余,也能感受到四季的更迭和生命的韵律。
在立冬这个节气里,让我们不仅仅感受到冬日的寒冷,更加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以立冬为契机,重新审视二十四节气的价值,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