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养老金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中国启示
加拿大养老金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中国启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加拿大作为发达国家,在养老金制度改革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1995年和2021年的精算报告显示,加拿大通过快速提高基金积累和良好资产管理,显著提升了公共养老金的财务可持续性。这对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完善公共养老金制度具有重要启示。
加拿大养老金改革的成功经验
加拿大养老金计划(Canada Pension Plan,简称CPP)是加拿大公共养老金体系的核心。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加拿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确保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快速提高基金积累
加拿大政府通过提高缴费率和扩大覆盖面等方式,快速增加养老金积累。1997年,加拿大政府决定将CPP的缴费率从当时的2.85%逐步提高到9.9%。这一决策虽然短期内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缴费负担,但为养老金制度的长期可持续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良好资产管理
为了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加拿大成立了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简称CPPIB)。该机构独立于政府运作,采用市场化投资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CPPIB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过5000亿加元,年化投资收益率达到5.7%。
政策调整
加拿大政府还通过调整退休年龄等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2012年,加拿大政府宣布将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从65岁逐步提高到67岁。这一政策调整有助于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延长基金的可持续性。
中国养老金制度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目前的养老金制度由三个支柱构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约11亿人,是养老金体系的主体。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养老金制度正面临严峻挑战。
人口老龄化加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9.8%,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超过30%。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养老金领取人数快速增长,而缴费人数相对减少,给养老金制度带来巨大压力。
养老金缺口扩大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待遇水平的提高,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矛盾日益突出。2022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当期结余4271亿元,累计结余5.3万亿元。但在所有收入中断的极端情况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仅能承担14个月的支出责任。部分老龄化严重的省份,如辽宁,已出现当期负结余的情况。
投资收益率不高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相对较低。2022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率仅为-1.83%,远低于加拿大等国的专业投资机构。这不仅影响了基金的增值能力,也削弱了制度的可持续性。
三支柱体系发展不均衡
中国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发展不均衡,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占比过高,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相对滞后。截至2023年末,第二支柱覆盖约9000万人,仅占劳动适龄人口的7.94%,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约为5000万人,覆盖范围有限。
加拿大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加拿大养老金改革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国应结合自身国情,借鉴加拿大经验,加快养老金制度改革。
加快国有资产划转进入公共养老基金运作
中国可以借鉴加拿大提高缴费率的做法,但考虑到当前经济环境和企业负担,更可行的是加快国有资产划转进入公共养老基金运作。2017年,国务院印发《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提出将中央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纳入划转范围。这一政策的全面落实,将为养老金制度提供重要资金来源。
提高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
中国应借鉴加拿大成立专业投资机构的经验,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这需要建立独立、专业的投资管理机构,采用市场化投资策略,同时加强风险控制,确保基金安全。
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中国应加快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促进三支柱均衡发展。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提高覆盖率和参与度,减轻第一支柱的压力。
适时调整退休年龄政策
中国可以借鉴加拿大调整退休年龄的做法,适时推进延迟退休政策。这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接受度和劳动力市场状况,采取渐进式调整方式,确保政策平稳过渡。
结语
加拿大养老金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快速提高基金积累和良好资产管理,可以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中国应借鉴加拿大经验,加快养老金制度改革,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基金投资收益率,确保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广大民众的福祉,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