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吃“十二红”、赛龙舟,扬州端午习俗代代传
包粽子、吃“十二红”、赛龙舟,扬州端午习俗代代传
在老扬州的心目中,端午和中秋是仅次于春节的两大重要节日。扬州人过端午的习俗源远流长,从包粽子、吃“十二红”到挂艾草菖蒲,每一道仪式都凝聚着千年的文化传承。
包粽子
扬州人的端午餐桌离不开粽子。市民们会将买回的粽箬叶分拣、剪去叶头、开水焯烫,然后放在清水里浸泡。糯米中会掺入红枣、花生米、赤豆、酱过的猪肉精片、蚕豆瓣、香肠等多种食材。一个熟练的包粽人,二十斤米全部裹好只需三小时不到。用半两一杯的酒杯量取糯米,倒入左手圈围着的箬叶里,轻微抖动平压,而后将叶尾覆盖上口,用扎绳紧勒二道,打结而成。一锅粽子煨熟很有讲究,连煮带焖,在飘溢出的粽箬清香中,得有几小时的耐心,才会熟透。
吃“十二红”
端午节的中餐,扬州有“十二红”之说,这个“十二红”是个概数,这些菜的颜色一定要和红、黄两色有关。一般有“九红”和“五黄”之说。“九红”即每样菜都要带有红色,如红烧趴蹄、红烧仔鸡、红烧仔鹅、红烧狮子头、红烧鱼、炒苋菜、红梅西红柿(糖拌西红柿)、糖醋洋花红萝卜、咸鸭蛋、油焖虾或盐水虾等。“五黄”则是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如今更多的百姓人家,端午日桌上的菜肴仅为“五红”,意达而已。
挂艾草菖蒲
户户插艾,也是端午节习俗。有的人家节前把艾草菖蒲挂在门上,一直挂到下一个端午才取下,换上新的。几根艾草,几柄菖蒲,用细细的红绳捆扎在一起,青枝绿叶,相依相偎,精神抖擞而又香气扑鼻,无论是拿在手中,还是挂在门上,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风俗画。这两种植物都属药草,在它们的茎和叶片里都带有一些可挥发的芳香油。五月是病菌病毒开始活跃的时期,也是它们药力较高的季节,用它们来熏烟杀菌是很自然的事情。挂在门上,明显是不让邪虫恶豸入户。
点雄黄
端午节点雄黄,是老扬州传统,拿雄黄酒在小孩子额头上点一个红点子或者写个“王”字,寓意小孩子身体像小老虎那般强健,邪祟都离得远远的。有的老扬州会买手工缝制的小老虎给孩子挂,这和点雄黄是一个含义。
系百索
按照老扬州传统,还会在端午给小孩子手上或者脖子上系上百索子,一种用五种颜色的线编成的线环,风俗认为这样可以辟邪。有的一直戴到六月初六,俗有“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之说。此外,端午节送蛋、挂蛋兜的习俗已延续两千多年,小朋友将蛋挂在胸前,祈求一个夏天的平安。
赛龙舟
扬州端午赛龙舟活动不仅开展得早,而且开局即样板,独领风骚上千年。第一位为扬州龙舟代言的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就是小学课本中那位《咏鹅》的神童。骆宾王在《扬州看竞渡序》中描述盛景:端午的扬子江头,千舟竞发。一时间,鼓乐齐鸣,江山为之沸腾;彩旗齐扬,云日全被遮掩。江岸边美女如云,粉白黛绿,笑脸盈盈,歌声清远,舞姿曼妙……
骆宾王的这篇散文,证明了初唐时期扬州的赛龙舟颇具规模,已经是百姓喜闻乐见、高度参与的端午盛会。不过,“赛龙舟”在唐人的笔下称为竞渡,直到宋代才有此称呼。清代中前期,由于盐商的鼎力支持,扬州龙舟赛事延长到18天,增加了戏曲和“抢标”等表演元素,热闹程度比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隆年间的《扬州画舫录》和同治年间的《龙舟竞渡图》均有详细记述。
……
2017年,扬州深潜大运河中心成立,以其优质的赛道、秀美的风景、专业的配套以及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被称为“亚洲最美赛道”。2023年“全球运河赛艇穿越行动”,就在这里启航。当龙舟桨划开平静的赛艇赛道,当浸润清澈气息的波浪跃然水上,这一刻,动与静、传统文化与现代赛事在运河畔完美结合。
来源:扬州发布客户端
部分参考文章:袁瑞峰《民俗里的端午节》、曹民光《菖蒲亮剑艾草香》、沙永祥《唤起新时代扬州人的龙舟精神》等
文字整合:凌鹏
视频制作:许天宇
漫画:沈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