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变哑弹:老君台见证抗战奇迹,传承老子文化
炮弹变哑弹:老君台见证抗战奇迹,传承老子文化
1938年6月1日上午,日军第4骑兵旅团藤田所部进犯鹿邑县城,将老君台误认为军事据点,用迫击炮向其发射了13颗炮弹。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炮弹无一爆炸,老君台依旧屹立不动。这一神秘事件不仅让日军感到震惊,也让后人对老君台充满了好奇和敬仰。
老君台,又名升仙台,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北隅,是老子修道成仙的地方。据史书记载,老君台始建于汉代,历经千年沧桑,是中国历史上纪念老子的重要场所。老君台不仅是道教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老君台的历史沿革
老君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据《鹿邑县志》记载,汉代时,鹿邑县太清宫镇开始兴建纪念老子的建筑。老君台作为老子修道成仙的圣地,自然成为了纪念老子的重要场所。自古以来,老君台就是纪念老子的场所。历史上,多位皇帝和文化名人曾到访老君台,表达了对老子的尊敬和崇拜。
神秘事件:13发炮弹变成哑弹
1938年6月1日上午,日军第4骑兵旅团藤田所部进犯鹿邑县城,将老君台误认为军事据点,用迫击炮向其发射了13颗炮弹。日军惊讶地发现,发射的炮弹无一爆炸,而老君台依旧屹立不动。在向县城其他目标射击后,日军才敢进入城内,发现城中居民已撤离。
日军发现他们曾炮轰而未爆炸的目标竟是道教祖师太上老君的升仙台,出于对道教的信仰,日军军官和士兵纷纷跪地谢罪。1940年,难民返回县城,老君台道士发现日军遗留的未爆炸炮弹,向慈善会会长赵万成报告。赵万成的弟弟赵万本领和一些学生爬上梯子,将炮弹从老君台取下安全处理。
2003年9月5日,老君台西南角坍塌,维修过程中发现一枚生锈的日军炮弹,鉴定为当年所使用。这揭开了多年未解之谜,证实了炮弹全部命中老君台,但未爆炸。鹿邑县宣传部副部长闫广君解读老子的战争观,指出老子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他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基于“慈爱”的守卫之战,因此无敌且必胜。
1983年,当年炮击老君台的日军炮手梅川太郎忏悔,认为炮弹未爆炸说明战争的非正义性。鹿邑县人民以博大的胸怀,将梅川太郎立的“谢罪碑”改称为“和平碑”,表达对和平的热爱与向往。
文化价值与现代意义
老君台不仅是纪念老子的场所,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它见证了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近年来,鹿邑县持续擦亮“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文化名片,县域经济也实现了长足发展。
2024年3月24日,农历二月十五,河南鹿邑迎来了老子诞辰2595周年纪念日,国家级非遗项目“老子祭典”展演隆重举行。这一天,为期一个月的2024·中国鹿邑老子庙会也如期开幕了。四海宾朋齐聚这座豫东小城,呼吸老子故里的思想空气,感知两千多年的文脉传承,探究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路径。
春色如许,众生如潮。太清宫、明道宫、老子文化博物馆,到处都是挨挨挤挤的游客。一座等了你2595年的城,遇见春天,遇见你。“上善若水”“自胜者强”“以百姓心为心”“治大国若烹小鲜”“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理性精神初显的哲人,“轴心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人狠话不多,却句句被人记住,成为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不光被一茬茬后世学者反复激辩、体悟阐发,也被数不清的中原老乡们挂在嘴边。这当然是身为“老家人”的极限自豪,却何尝不是作为人类本初文化历久弥新的穿透力使然。道德兴,万物生。回到老子留下的文本和思想,今人不免有混沌浩茫、无所不包之慨。然而正是这种宽博、包容、厚重,才成就了老子对宇宙万物的认知,穿越两千年而毫不褪色,一直滋养、化育着后世子民。
老子的道,是天道、世道、人道;老子的德,是立人之德、树人之德、成人之德……经为本源,传承有序。2500多年来,人们在一年一度的老子祭典上行礼如仪,在年复一年的体悟中新意迭见。传承与创造、创新,就这样奇妙地契合,宜古宜今,亦旧亦新,浑然一体,发扬光大。
在这里,传统文化资源得到很好保护,成为人们寻幽访古的不二载体。走近“道家祖庭”太清宫,可以看到官方祀老遵道的御碑,也可以感知欧阳修、苏轼、范仲淹、米芾等众多人物的思绪与情怀。“坛场夜雨苍苔古,楼殿春风碧瓦寒。”传统文化从来不是一座孤岛,而是一条绵亘流淌的大河,有漫漶,有分流,有折返,但不会倒流,终归浩荡入海。而一代代人的接续纪念,是一种层累,也是弘扬与发展。
走在脚下这块无数先人曾驻足、思考、劳作的土地上,穿过众妙之门,置身焕然一新、古物沧桑的宫观,燃一瓣心香,追慕哲人遗泽,遥想千年故事,探寻生命力量,那是一种思接千载的历史馈赠。在这里,传统也已成为活化的存在。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老子祭典”为牵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李氏宗亲恳谈会、老子庙会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升老子文化的影响力,也成为当地发展文旅产业的依托。
当代老子学院(研究院)的成立,无疑是一种新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尝试。全新的发展理念,传统的研学氛围,让老子学院成为一个新时代的问道之所。不管是作为河南省中小学生综合性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还是作为中国·鹿邑老子文化论坛举办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始终是不灭的精神底色。
在这里,道德也成为产业发展的加速器。鹿邑是豫东大县,拥有近百万人口,近年来,这里持续擦亮“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文化名片,县域经济也实现了长足发展。很多人都知道,鹿邑的化妆刷在国内,乃至在全球都是顶呱呱的产业。目前产量占全国市场半壁江山,出口量占全国份额90%以上,早已从“中国化妆刷之乡”升级为“中国化妆刷之城”。鹿邑化妆刷产业园入驻企业163家,年销售额130亿元,出口创汇43亿元,年产高、中档化妆刷1.5亿套,形成了尾毛、口管、铝皮、木柄、拉丝、箱包等配套完整的化妆刷产业链,带动相关经营主体1000多家。目前,“鹿邑化妆刷制作工”已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区域人力资源品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化妆刷这样本不起眼的“小玩意”,一旦做到极致,就能做出大美,做出大产业。包括当地着力建设中部最大的火锅、烧烤、预制菜食材基地,打造百亿规模的食品产业集群。主动对接现代医药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业,打造更具引领力、竞争力、辨识度的县域产业矩阵,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持续巩固县域发展优势,这也是一个县域的奋斗与努力,既是其稳固发展的根基,更是面对未来的“软实力”。
历史的厚度,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时代的变迁,更是需要每个人努力向前。在鹿邑,老子从来就不仅仅是供奉在神龛上的偶像,而是时刻伴随在人们思想行为中的超越性价值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老子文化生命力,做好文化保护、传承、转化、发展等“四篇文章”,尽情释放传统文化的“源动力”,这是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也是时代责任。
问道老子故里,看见万物生长。在这个春天,去奔赴一场2595年的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