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清晨多雾之谜:辐射冷却与水汽凝结的双重作用
秋冬清晨多雾之谜:辐射冷却与水汽凝结的双重作用
秋冬清晨,大雾弥漫,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这种现象为何在秋冬季节尤为常见?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秋冬季节的气象特点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去秋来。此时气温逐渐下降,秋风渐起,秋雨频繁,农作物开始成熟。立秋时节巫溪伏旱天气逐步减弱,降水量较前期开始增多,暴雨天气再次增多,高温酷暑强度开始减弱。
立秋时节,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多地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候白露生。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也感受到秋意,太阳光已成强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雾的形成原理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它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悬浮在空气中,导致能见度降低。雾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充足的水汽、冷却和凝结核。
充足的水汽:水汽可以通过水汽输送(如向岸风)或本地蒸发(受气温、水域、植被等影响)来提供。
冷却:冷却方式包括上升冷却、水平冷却和辐射冷却等。其中,辐射冷却在秋冬季节尤为重要。夜间,尤其是晴朗微风的夜间,地面因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空气接触冷地面和空气本身的辐射冷却,空气中水汽达饱和,形成雾。
凝结核:空气中的尘埃、盐粒等微小颗粒物可以作为凝结核,帮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
秋冬清晨多雾的原因
秋冬季节频繁出现大雾天气,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夜间辐射冷却:秋冬季节,白天温度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到了夜间,温度下降,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能力减少。特别是秋冬季节,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无云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秋冬的清晨气温最低,便是雾最浓的时刻。
空气污染:秋冬季节,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较高,这些颗粒物可以作为凝结核,促进水汽凝结。例如,北京在2024年11月的大雾天气中,颗粒物浓度高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湿度增加:秋冬季节,虽然总体湿度可能低于夏季,但在特定条件下(如夜间辐射冷却),近地面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仍可能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形成雾。
雾与霾的区别
尽管雾和霾都表现为大气混浊、能见度降低,但它们在成因、特征和影响上存在明显差异:
- 成因:雾是自然现象,由水滴或冰晶组成;霾是人为因素造成,主要由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构成。
- 能见度:雾的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的能见度小于10公里。
- 相对湿度: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
- 厚度: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霾的厚度可达1-3公里。
- 边界特征:雾的边界清晰,霾与晴空区无明显边界。
- 颜色:雾呈乳白色或青白色,霾呈黄色或橙灰色。
- 日变化:雾多在夜间至清晨出现,霾的日变化不明显。
秋冬季节,雾和霾常常相伴而生,相互转化。例如,在一天中,清晨的空气中湿度较大,水滴含量较多,容易形成轻雾或雾;而到了中午,空气湿度下降,干气溶胶粒子比重增多,霾则可能偏多。
应对大雾天气的建议
大雾天气不仅影响交通,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以下是一些应对建议:
- 减少外出:大雾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选择在10-14时,此时雾气相对较轻。
- 戴好口罩:外出时佩戴口罩,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
- 避免开窗通风:大雾天气避免开窗,可在太阳出来后再通风换气。
- 暂停户外晨练:早晨是雾最浓的时候,应避免户外运动。
- 饮食清淡:多喝水,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百合、梨、木耳等。
了解雾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大雾天气,确保出行安全和身体健康。秋冬季节的雾虽给生活带来不便,但也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合理安排生活和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