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日震区救援中的气象挑战:高海拔环境下的空中生命线
定日震区救援中的气象挑战:高海拔环境下的空中生命线
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中平均海拔约4259米,震感强烈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毁。地震发生后,各方救援力量迅速集结,直升机、无人机等飞行器克服恶劣天气条件,穿越复杂地形,架起“空中救援通道”。
然而,在高海拔地区开展救援飞行并非易事。定日县地处喜马拉雅山系北麓的高原宽谷和盆地,海拔约4200米,属于典型的高高原环境。在这种环境下,飞行器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空气密度显著降低。随着海拔升高,大气层的厚度和密度逐渐减少,空气变得稀薄。对于飞机而言,空气密度是决定其升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稀薄的空气导致机翼所能提供的升力减小,这意味着飞机需要以更高的速度才能产生足够的升力。同时,发动机的推力也会因氧气含量减少而下降,使得飞机动力减弱,需要更长的跑道来加速。
其次,极端天气条件频发。高海拔地区气温低、风力大,且气象条件变化莫测。地震发生当天,定日县最低气温达零下18℃,风力超过四级。这些恶劣的天气条件对飞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增加了救援飞行的难度。
面对这些挑战,国家气象中心和西藏自治区气象台迅速启动地震灾害气象服务应急响应机制,为救援飞行提供全方位的气象保障。国家气象中心第一时间制作并报送《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未来三天天气预报》,并在中央气象台天气业务内网交互式多模式实时检验(MOAP)专栏开通定日县震区气象保障服务专区。同时,与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日喀则市气象局和定日县气象局开展天气会商,了解精准预报需求。
为了确保救援飞行的安全,国家气象中心授权西藏自治区气象台使用国家级航空气象业务平台,并提供逐小时精细预报,涵盖风速风向、能见度、最低气温等关键指标。这些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为救援飞行提供了有力支撑,确保了物资运输、灾情勘察和伤员转运等任务的顺利进行。
在此次救援中,多种飞行器发挥了重要作用。运-20大型运输机将大批救援物资及人员快速运抵就近机场;直升机负责物资运输及伤员精准转运;翼龙无人机在震后黄金72小时内,对震中区域进行全面灾情勘察,包括房屋倒塌情况、人员受困点位、救援安置点布局及地面救援力量的实时分布等。
通过各方努力,这场在珠峰脚下的高海拔救援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7日19时,已成功转移28名重症人员至市人民医院救治。此次救援行动充分展现了我国在高海拔地区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气象服务保障方面的进步。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不仅为救援飞行提供了安全保障,也为整个救援行动的高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