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还是写意?戏曲现代戏的困境与突破
写实还是写意?戏曲现代戏的困境与突破
戏曲现代戏,作为中国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面临着现代艺术形式的挑战。从1958年“大写现代戏”的风潮到“样板戏”的巅峰,再到新世纪的多元化探索,戏曲现代戏在表现现实生活、技术突破和文化表达上不断寻求创新。
写实与写意的矛盾
戏曲现代戏在创作中面临着一个核心矛盾:如何在表现现代生活的同时,保持戏曲的艺术特色。正如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所说:“京剧表演现代生活,究竟有很大的限制,我唱了一个时期,就愈来愈感觉到不调和,因为唱起来生硬。”这种矛盾在现代戏的舞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现代戏的舞台上出现了流淌的小溪、飘零的雨点、升降的旋转假山以及诸多仿真的花草树木,演员表演不但话剧加唱,还有许多影视特效加持。充满堆砌的舞台不仅限制了戏曲时空的自由转换,使其很难表现以虚代实的美感,还侵蚀了舞台空间,使得演员的表演受到舞台置景的诸多约束。
创新与传统的融合
面对挑战,戏曲现代戏在创作中进行了诸多创新尝试。以“八个样板戏”为例,这些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具有共同的特点:经过千锤百炼,从全剧到每一句唱词、每一个动作,都是精益求精,经过反复推敲。使用一切手法为塑造英雄人物服务,而这些手法应该说是出于政治性需要的。在那些戏曲电影中抛开了其自然写实的本性,而以一种超越这种自然写实的要求,采用反常规的非写实手段,去追求所谓“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美学要求。那些样板戏具有音乐性和舞蹈性特点,注重场面性和造型性,给观众提供了比舞台演出更多的观赏角度,发挥了电影表现的特长。
未来方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
面对电影和电视剧的竞争,戏曲现代戏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进行现代化创新。正如戏剧家黄佐临在1962年发表的《漫谈“戏剧观”》中提出的“写意戏剧观”,就是要自觉继承和发扬民族戏剧美学的传统,打破戏剧观念狭窄、演出样式单调的状况。写意性作为戏曲的重要艺术特质,体现在舞台布置、人物化妆、人物服饰以及舞台行动等诸多方面。写意表达强调通过简约的形式表达深远的意境,使观众在有限的舞台上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想象空间。
戏曲现代戏的未来,在于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这不仅是一场艺术形式的革新,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使命。正如专家们在研讨会上所言,戏曲现代戏要在表现现实生活和技术层面突破,还要在文化表达和现代性上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心灵与灵魂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