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跨越千年的历史奇迹
长城:跨越千年的历史奇迹
长城,这道蜿蜒曲折的巨龙,横卧在中国北部的山川之间,总长度超过两万公里,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巍峨耸立。作为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精神的象征。如今,长城每年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成就。
长城的历史变迁
长城的修筑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发生在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诸侯国在彼此的边界上修筑连绵的墙体,以防备敌国突袭。很快,更靠北的诸侯国也将这种防御体系应用于对游牧族群的防御,这便是后世所称的长城。值得注意的是,长城从诞生时起,就不仅仅是只有边墙,而是包括关隘、亭障等一系列设施在内的成体系的防御工程。此时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修筑长度都比较短。
秦朝建立后,大将蒙恬率军击败匈奴,并沿着分隔农牧的阴山,切割岩石、垒砌石墙,是为阴山长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一条长达一万余里的防线——万里长城就此诞生,西至甘肃临洮,东达辽东。
汉长城,西至天山南麓,东达朝鲜半岛,全长近两万里,为中国历代之最。汉长城大多由夯土或石块筑成,工匠们先将木板立于两侧然后向其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向上抬升木板,再填入泥土夯实。如此循环,逐层递增,这便是夯土版筑法。在缺少泥土的地带,譬如河西走廊与西域大漠,还会采用沙砾与植物枝条交替夯筑的形式,人称“芦苇长城”“红柳长城”。与此同时,为了节省建造成本,汉朝并未全线修筑连续的边墙,而是在部分地段用一座座烽燧构筑防线。
长城的营造巅峰在明朝。之前历代长城多采用夯土和石块堆砌,而明代长城的重要段落在夯土和石块之外,另行包砌青砖,这大大增强了墙体的坚固耐久度。青砖由黏性极大的河泥反复摔打,微火慢烘一个月、大火烧制半个月,再用木炭急火炙烤数日才能制成。其外形方正、质地坚硬,每块重约10.5千克,砖上还要刻上工匠姓名,以便查验质量。明长城的很多点段不再只是一堵墙,墙体顶部宽敞,成为一条条绵亘边境的线性作战平台。现在著名的长城段,如居庸关、慕田峪、古北口,金山岭、黄崖关,都是明代在北齐长城基础上修筑而成。
长城的主要组成部分
长城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三部分组成。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头关、娘子关、杀虎口关、嘉峪关、阳关、玉门关是长城的十三大关隘。关隘也称关塞、关口,是长城防守的重点。凡出入长城的重要通衢之处以及容易受到敌人入侵的险要地带,都要筑城设关,扼守要冲,在关内驻兵或在关旁筑兵营守卫,以保卫安全。关城隘口,或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以较少兵力抵御敌人入侵,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无法修筑的地方采取“山险墙”、“劈山墙”的办法。随着时代变迁,城墙的建造也在不断发展。如上文所述的夯土城墙,是一种几乎与中华文明演变相伴的古老建造形式,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石砌城墙则是在山体上就地采石或者用泥料等制作而成,明朝隆庆初年,坚实的青砖被全面用于长城的建造。
依傍长城,古人建立起高效的烽火预警体系。烽火燃放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又经过历代不断改进,信号更加多样,管理日益严密,确保了警讯传递的安全、准确和高效。为知道敌人的数量规模、进攻方向等信息,作出有针对性的部署,古人巧妙设计了一套可以表达复杂信息的烽火“密码”。如“烽火戏诸侯”中的大鼓,通过鼓声节奏的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掌握了这套“语言”,驻守长城的士兵就可以像打灯语那样进行远距离对话了。到了汉代,则有了长城的军事建制与《塞上烽火品约》。《塞上烽火品约》共有600多字,详细规定了居延都尉府下辖的甲渠、殄北、卅井等三个候官发现匈奴人踪迹之后,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不同天气情况下使用的烽火信号种类、数量等,是现存最早的烽火燃放制度文献。到了明代,为了更好的对抗敌人,出台了更加明确的长城烽火“密码”。如举一烽,放一炮,表示来敌百人左右;举二烽,放二炮,表示来敌五百人左右;若是举五烽,放五炮,就表示来敌万人左右。另外,烽火台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保护来往使节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
长城的保护现状
长城是一个国家尺度的大型线性遗产,具有多管理主体、复杂环境特征等保护难度,面对这样一个保护对象,仅依靠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小部分爱好者的参与是不够的,还要调动属地居民的积极性。2004年,一次意外的发现让我意识到,如果能让住在长城边的老百姓了解到长城的重要性,就会自觉保护长城。所以,我们就商量着到学校宣传。我们联系了乌龙沟中学,得到老师们的支持。我们筹集了一些关于长城保护的图书和视频,通过学校组织,给孩子们上“长城课”,让他们意识到在长城边抓蝎子去卖会对长城造成破坏,还和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我的家乡乌龙沟长城》的作文比赛。孩子们写出了非常好的文字,我们把这些文字电子化,摘了金句,打印后挂到当地的长城垛口里面。通过这样的分享,让长城边长大的孩子转化为长城的守护人。
长城小站在做“家住长城边”项目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参与,他们向我们反映城里的孩子也需要有人给他们讲长城的故事。于是,我们针对城里的中小学生,设计了一整套从学前到高二的长城保护课程。通过家委会推荐,我们长城公益课堂走进了北京市几十所学校的课堂。我们还组建了一支长城志愿者讲师团,从志愿者中选拔一些表达能力好、形象气质佳的志愿者担任志愿者讲师,周末还会帮助一些学校的家委会组织孩子们到长城景区实际体验。
长城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截至2013年,86.7%的长城段落被纳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理念也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注重最小干预原则。民间力量也在积极参与长城保护,如长城小站等组织通过整理长城资料、开展保护宣传活动、在学校推广长城保护课程等方式,为长城保护事业贡献力量。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也为社会力量提供了更多参与机会,支持民间文物保护组织的发展。
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文学主题诗歌意境、绘画素材和建筑美学等的精神性坐标,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印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坚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文人墨客笔下,从不缺长城巍峨的身影。一首首诗词古曲描绘着长城的雄伟和壮观,饱含了人们对和平的无限向往,对守卫国土的赤胆忠诚。他们用笔触勾勒长城的蜿蜒曲折,用诗词抒发对长城的敬畏与赞美,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