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教你正确使用“曰”字
《国家宝藏》教你正确使用“曰”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耳熟能详的《论语》开篇,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认识“曰”字用法的绝佳范例。近期,在央视热播的《国家宝藏》节目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众多珍贵文物,还通过精美的解说词,重新认识了这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远的“曰”字。
“曰”字的基本含义
“曰”字在古文中,最常见的是表示“说”的意思。比如在《国家宝藏》第三季中,当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时,解说词提到:“皇者,上有日,下有土,观其形,仿佛一轮太阳正缓缓升起,照亮了大地。”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曰”字,但其中蕴含的“说”的意味,正是“曰”字的基本用法。
“曰”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用法
在文言文中,“曰”字的用法相对单一,主要用作动词,表示“说”。但正是这种简洁,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通过《国家宝藏》中的具体文物和文言文内容,来详细解析“曰”字的用法。
1. 表示“说”
在《国家宝藏》第一季中,当介绍“千里江山图”时,解说词引用了王希孟的原话:“臣十八岁,谨以妙年,赐之待诏。”这里的“谨以妙年,赐之待诏”就是典型的“曰”字用法,意思是王希孟说他十八岁就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2. 表示“称为”
在介绍“后母戊鼎”时,解说词提到:“此鼎重达832.84公斤,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镇国之宝’。”这里的“镇国之宝”就可以用“曰”字来表达,即“此鼎重达832.84公斤,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曰‘镇国之宝’。”
3. 表示“是”
在介绍“曾侯乙编钟”时,解说词说:“这套编钟由65件青铜钟组成,总重量达2567公斤,是世界上已知最庞大、最完整的青铜乐器。”这里的“是”也可以用“曰”字来替代,即“这套编钟由65件青铜钟组成,总重量达2567公斤,曰世界上已知最庞大、最完整的青铜乐器。”
学习“曰”字的意义
掌握“曰”字的用法,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还能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一古老的文字。正如《国家宝藏》第四季开场语所说:“让我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世界的虚实,生命的价值和人类的未来。”学习“曰”字,就是重新审视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
《国家宝藏》节目通过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让我们在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能学习到实用的文言文知识。正如江西省博物馆小小讲解员麦亦萌妈妈所说:“从文博的爱好者,到博物馆的参与者,再成为国宝守护者,想想还是梦幻,但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实。”让我们一起跟随《国家宝藏》,探索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