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文脉春秋》聚焦都江堰:2300年水利工程孕育文化名城
央视《文脉春秋》聚焦都江堰:2300年水利工程孕育文化名城
近日,央视大型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将镜头对准了四川都江堰,带领观众穿越2300年的历史长河,探寻这座古镇背后的文化密码。都江堰,这座被誉为“天府之国”守护神的古镇,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历史智慧和文化魅力?
从水利工程到文化瑰宝
都江堰的故事,要从战国时期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说起。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临危受命,担负起治理岷江水患的重任。在那个缺乏大型机械设备的年代,他们没有选择蛮干,而是深入民间,虚心向百姓学习治水经验。经过实地勘察和反复推演,最终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方案。
这项工程的核心在于巧妙地将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一部分通过“宝瓶口”引入灌溉渠系,滋润田地;另一部分则通过“飞沙堰”排入外江,确保水流平稳,避免洪涝灾害。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李冰父子带领着百姓,不畏艰险,劈山开石,历经数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项泽被后世的伟大工程。
都江堰的建成,不仅消除了水患,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农业的丰收,使得原本贫瘠的蜀地变成了天府之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李冰父子也因为他们的功绩和奉献精神,被后世尊为“治水先贤”,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勤劳智慧的象征。
“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都江堰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座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文化瑰宝。它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时至今日,都江堰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灌溉着数百万亩农田,还为城市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民俗传承:放水节的千年延续
每年4月,都江堰都会举行盛大的放水节,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千年。2024年的放水节上,上千名中外嘉宾身着秦朝服饰,学习秦朝礼仪,沉浸式体验治水文化。随着一声“砍杩槎,放水啰!”的号令,壮年堰工举起利斧,奋力砍断杩槎上的竹索,岷江水奔流而下,标志着成都平原新一年的春灌正式开始。
都江堰放水节作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再现了古法围堰、截流、祭祀、放水等环节,展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优秀传统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代表夏泽翰表示:“都江堰放水节为我们呈现了都江堰人民崇尚先贤的优良传统和世世代代对水利工程的保护。”
从历史走向现代:都江堰的旅游价值
如今的都江堰古镇,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成为了旅游胜地。走进古镇,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蜀地。仰天窝广场上,巨大的熊猫雕塑吸引着游客纷纷打卡;灌县古城里,古色古香的街道两旁布满了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店;文庙街上,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诉说着古镇的沧桑变迁;南桥边,夜晚的“蓝眼泪”灯光秀美轮美奂,让人流连忘返。
都江堰的美食同样令人难忘。新繁牛肉豆花、赵卖面、郭水饺、老北街米线、尤兔头、钟鸭子、文革葱葱卷、张醪糟、唐孃油炸……每一道美食都凝聚着千年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都江堰古镇,这座承载着2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传承。正如央视《文脉春秋》所展现的那样,都江堰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首跨越时空的史诗,诉说着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