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洞遗址揭秘:30万年前古人类的饮食与演化
华龙洞遗址揭秘:30万年前古人类的饮食与演化
2024年7月,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的华龙洞遗址考古现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正带领团队清理堆积土和胶结物。经过3个多月的发掘,他们取得了多个重要进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和石器,揭示了30万年前古人类的饮食习惯。
华龙洞遗址:30万年前的人类生活舞台
华龙洞遗址位于东至县尧渡镇梅源山南麓,是一个暴露有含化石堆积及钙质胶结的山坡。该遗址于1988年底被发现,自2013年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进行了多次系统发掘。
遗址出土了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化石,包括1例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以及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超过80种的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确定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
古老的“厨房”:动物骨骼揭示饮食习惯
在华龙洞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和牙齿化石中,牛、鹿、野猪的数量最多,同时这三种动物骨骼上的砍砸、刮烧痕迹也最为常见。这表明,30万年前的古人类群体偏好食用这些动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刘驷统负责整理、分类这些动物骨骼和牙齿化石标本。他介绍道:“通过研究动物化石,能侧面反映出当时古人类群体的生活场景和习惯。华龙洞遗址出土的骨骼和牙齿化石中,牛、鹿、野猪的数量比较多,同时这三种动物骨骼上的砍砸、刮烧痕迹也比较多,说明华龙洞遗址的古人类群体比较喜话吃这些。”
精美的“厨具”:石器展现古人类智慧
除了动物骨骼,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多件经过打磨的石制品,这些石器不仅锋利,还非常精美。吴秀杰认为,这说明30万年前的古人类不仅会使用工具、制作工具,还有一定的审美要求。
这些石器的发现,为研究古人类的生存模式和演化意义提供了重要线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董哲表示:“结合在动物骨骼化石表面也有很多切割砍砸痕迹,我们有理由去推测,他们在当时已经可以使用这些比较精致、精美的石器工具加工处理肉食。他们把肉食资源分得很细,进一步提高利用效率。”
从“东至人”到智人:人类演化的关键环节
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华龙洞人6号头骨同时保持了完整的面部和下颌部,面部扁平,并且下颌部出现了明显的具有现代人典型特征的下巴雏形,已经开始向现代人方向进行演化了。
华龙洞人的发现,为人类起源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指出:“30万年前这个时间节点,对于理解我们现代人的起源是非常重要的。古人类的研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展开,其中化石发现是基础。”
华龙洞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揭示了30万年前古人类的饮食习惯,还为研究人类演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更全面地了解人类从直立人向智人过渡的关键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演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