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探秘:少林寺、嵩阳书院和玉皇顶,你最想去哪?
嵩山探秘:少林寺、嵩阳书院和玉皇顶,你最想去哪?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五岳之一,以其中原地理位置而得名“中岳”。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瑰宝,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让我们一起探秘嵩山的三大景点:少林寺、嵩阳书院和玉皇顶,看看哪个最能吸引你的眼球。
少林寺:武术文化的发源地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其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北魏年间(公元386-534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武术文化的起源
关于少林功夫的创立,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由著名的佛学大师达摩所创建。据北宋《景德传灯录》记载,北魏孝文帝大和年间(公元477-499年),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
相传,达摩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但终日静坐,不免筋骨疲倦,达摩发现好些弟子禅坐时间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仿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传授僧人。据说:达摩还将鸟兽虫鱼的飞腾、跳跃、游弋、滑翔等多种姿势糅合进来,逐渐形成一套健身养性的少林拳的雏形。此外,达摩在空暇时间还练几手使用铲、棍、剑、杖等防盗护身的动作,后人称之为达摩铲、达摩杖、达摩剑。这些健身的动作经过历代僧人不断仿效、补充,又吸收民间武术的精华,便形成了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少林拳术。
这个说法虽被多种典籍记载,却与历史相背离,且现代学者已经证明这只是个传说,被称为禅宗初祖的达摩并没有这样的武功。历史上,在达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练武风气就已形成,于是有人认为少林派武术源于少林寺第一代祖师跋陀的弟子慧光和僧稠。
跋陀又译为佛陀,印度人。据说:他出家后,一面学习禅法,一面漫游各地。后来与他共同修炼的五位道友先后都已得正果,只有跋陀无所收获。尽管他勤苦修持,还是无济于事。因此,他想自杀了却此生。他的朋友劝导说:“修道要藉机缘。你与震旦(中国)很有缘分,为什么不到那里去修炼呢?”于是,跋陀沿着丝绸之路东行,来到佛法兴隆的北魏国。魏孝文帝喜好佛法,对西域来的高僧优待有加,并为跋陀修建了少林寺。各地的善男信女慕跋陀之名常聚集于少林寺,跋陀一面教弟子们坐禅,一面整理出经义供弟子们学习,少林寺蔚然成为禅学中心。
跋陀热衷于中国武术,而且吸收了有武功绝技的人为门徒,传说中少林武术的创始人慧光、僧稠就是跋陀的弟子。
慧光是跋陀在旅行时遇到的。当时慧光正在踢毽子,这对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十分寻常,但他们通常在身体前方踢,慧光却在自己的身后踢,而且连续踢500次都没有落地。跋陀被这个男孩的专注感动,便将男孩带回少林寺,取法名叫慧光,后被人们认为是将武术引进少林寺的非常有影响的人物。
僧稠是跋陀赏识的另一位弟子。僧稠成长在河南省安阳县,他28岁时曾发誓要成为一名佛教僧侣。跋陀收他为弟子不久,其聪明才智和惊人的记忆力就为世人所知。哪怕最枯燥的经文,他只要读一遍,就能理解和背诵。
僧稠体魄非常强壮,他还精通武术,喜欢摔跤,常在假日和节日期间为参观寺庙的人表演,据说没有人能打败他。他也喜欢以神奇的速度,敏捷地在高墙上行走。传说:有一次僧稠在房屋山修炼,忽然听见附近山林里发出一声雷鸣般的吼叫和巨大的震岩声,僧稠忙出来查看,原来是两只老虎在搏斗。僧稠忙冲上前去,抡起沉重的大铁仗将两只野兽分开,大吼着将这两只凶悍的老虎驱散开了。
跋陀的弟子慧光和僧稠对少林佛法的研究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少林武术是否由他们所创,并没有史籍可考。
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少林武术在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隋末唐初,少林寺方丈为了保护庙宇的安全,从寺僧中选出身强力壮、勇敢灵巧或善于拳击械斗者组织成一支专门队伍。最初,他们的任务是护寺,以后寺僧参与了政治活动,寺养僧兵,形成武僧。客观形势要求武艺向精湛的技击方面发展,他们便开始了有组织的、严格的僧兵训练。
在少林的历史上,曾有一代又一代的僧兵僧、将以其显赫的武功,为民族、为正义而战。从此,少林寺才使天下豪杰代代向往。而在这些故事中,以十三棍僧助唐王最富传奇色彩,
隋朝末年,隋将王世充拥兵霸占洛阳,自立皇位,定国号为“郑”,并册封他的侄儿王仁则为领兵大元帅,在距洛阳城郊15里的柏谷庄囤聚重兵。这叔侄二人终日东杀西战,民不聊生。当时,唐王李渊父子办事顺天理和民情,关内五谷丰登,军队秋毫无犯,但秦王李世民却被王世充困在洛阳监狱内。少林寺在柏谷庄有上千亩的田地,由13个武艺高强的和尚专管种田护园。这13个和尚听说李世民被困后立即前往搭救,不仅成功地救出了李世民,并还活捉了王仁则,为秦王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世民登基当了大唐皇帝之后,对少林武僧大加封赏,赐少林寺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十三棍僧也都受到封赏,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此次事件以后,少林寺开始兴旺起来,少林武术也开始繁荣发达,逐渐成为中原武林第一门派。少林寺极盛时期,占地一万余亩、大殿十四座、房屋多达五千间,寺僧发展到两千多人,其中拥有武艺高强的僧兵五百多人,开创了少林武功的新时期。
传说: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和民族英雄岳飞等人曾得过少林真传。赵匡胤喜爱拳术,传下太祖长拳,曾将他的拳书藏于少林寺。古代《少林拳术精义》一书说岳飞神力得自某高僧,高僧所授岳飞的神勇力法使岳飞在反金卫国中立下卓著功勋。
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也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大发展时期。在明朝存在的近三百年间,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调,还曾参与官方的战争行动,建立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少林功夫在实战中经受了考验,确立了自己在全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
少林高僧还经常到各地邀请武林高手到寺传授拳法、棍法,发展少林武功。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少林寺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名的会武场所,群英荟萃、各显神通。少林寺博采百家,在吸收各武艺之长后,又逐步发展成为包括有马战、步战、轻功、气功、徒手以及各种器械等许多种套路的武术流派,后代弟子结合其中的武技精华,融会贯通、发展充实,成为名扬中外的少林武功。
少林功夫的传习方式十分丰富,主要以口诀为媒介,又与少林寺传统的宗法门头制度相结合,核心是师父的言传身教和弟子的勤学苦练。高水平的少林功夫传习,则往往取决于师父的心传和弟子的顿然领悟,这一境界又需要从日常的宗教修持中不断修习方能达到,可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少林寺的宗法门头制度,是由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确立的。福裕禅师把少林寺建成中国传统宗法门头制度的家族式寺院,对少林寺及少林功夫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相对封闭,严格遵守宗法传承;而佛教的游方制
现代武术教育
如今,少林寺周边开设了许多武术学校,如登封嵩山少林武术学校,为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学校不仅教授武术技能,还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成为武术爱好者实现梦想的摇篮。
嵩阳书院:中国古代教育的典范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宋,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重要代表。书院以自由研习为主、集众讲授为辅,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典范。
古代书院制的特点
嵩阳书院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书院强调自由研习和集众讲授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不谋而合。
嵩阳书院的历史贡献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和碑刻,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书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后世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教育的启示
对比现代教育体系,嵩阳书院的教育理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在当今社会,如何平衡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嵩阳书院的教育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玉皇顶:自然风光与摄影天堂
玉皇顶是嵩山的最高峰,海拔1492米,是观赏日出和云海的绝佳地点。这里不仅自然风光壮丽,还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最佳观赏时间
春秋季节是游览玉皇顶的最佳时间。此时,天气宜人,山间的绿意与花香交织,构成了一幅如画的风景。尤其在每年四月和十月,泰山的游客量会有明显增加,因此,提前预约显得尤为重要。
摄影攻略
在玉皇顶,早晨的日出、午后的云海、夕阳西下时的金色轮廓,都是摄影师镜头下的绝佳主题。记得带上相机,捕捉这份独特的美好。此外,这里还是拍摄星空和银河的理想地点,夜晚的玉皇顶别有一番风味。
户外活动
除了观赏和摄影,玉皇顶还是进行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游客可以选择徒步登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或者乘坐索道,欣赏沿途的美景。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这里提供了丰富的拍摄素材和广阔的创作空间。
互动环节
你最想去哪个景点呢?是想感受少林寺的武术文化,还是对嵩阳书院的古代教育体系感兴趣?亦或是想登上玉皇顶,拍摄壮丽的日出和云海?快来留言告诉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