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成首座智慧超充站,电网实现从宫廷用电到世界一流跨越
北京建成首座智慧超充站,电网实现从宫廷用电到世界一流跨越
2024年12月25日,北京姜庄湖智慧绿色超充港正式建成投运。这是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在北京建成的首座智慧绿色充换电站,集光伏、超充、V2G、无线充、智能机器人充电等多项先进技术于一体,可以同时为57辆电动汽车充电。其中,7台全液冷直流充电桩单枪最大输出功率可达600千瓦,具备超级快充电池技术的车辆,10分钟内可满足补电需求。投运后,日均充电服务能力可达到3000车次,超级充电服务能力居全市首位。
这一最新成就,不仅展示了北京电网在智能化和绿色能源方面的最新进展,也标志着北京电网从清末的宫廷用电,到如今的世界一流电网,经历了跨越百年的巨大变迁。
从宫廷用电到世界一流电网
北京电网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见证中国电力工业崛起的壮丽史诗。1902年,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北京最早的公用发电厂,标志着北京市电力事业的开端。1919年,石景山发电厂由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扩建而成,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发电厂之一,见证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电网建设日新月异。1949年,北京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仅有6475千米;而到2023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242.5万千米,是1949年的374.5倍。目前,北京电网已形成以特高压、智能配电网为特征的现代化电网格局,供电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
特高压输电:电力大动脉纵贯南北
特高压输电技术是北京电网升级的重要标志。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39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在东南西北之间穿梭而行。其中,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全长2290千米,途经新疆、甘肃、陕西、四川、重庆五地,是国家首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外送工程之一。
华北地区已建成“两横三纵一环网”交流特高压主网架,区内以内蒙古西部电网、山西电网为送端,以京津冀鲁区域为受端负荷中心,形成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送电格局。这些特高压工程不仅提升了北京的电力供应能力,也为清洁能源的跨区域输送提供了重要通道。
智能电网:让电力更安全可靠
智能电网是北京电网升级的另一大亮点。智能电网是在传统电力系统基础上,通过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和先进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储能技术等新技术,形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具有高度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等特征。
2024年以来,国网北京电力已投运11座超级充电站。这些充电站不仅为电动汽车提供了便捷的充电服务,还通过智能化管理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例如,姜庄湖智慧绿色超充港配备了全自动智能充电机器人,搭载六轴智能机械臂,可以自动识别并定位车辆的充电口,实现自主充电。
清洁能源:点亮绿色生活
北京电网的升级不仅体现在技术进步上,更体现在能源结构的优化上。近年来,北京大力推广“煤改电”等清洁取暖工程。自2003年起,国网北京电力积极推进“煤改电”惠民工程,通过政企协同机制,高效完成工程任务。据统计,2017年“煤改电”户数是2016年的1.6倍,工程周期缩短近9个月。这场创新实践,为北方城市“煤改电”探索出可借鉴的推进模式。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北京电网的升级,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广大市民。如今,北京市民不仅享受到了更加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还体验到了智能化带来的便利。例如,智能电表的普及让市民可以实时查询用电情况,合理安排用电计划;智能充电设施的建设让电动汽车用户不再为充电发愁;而“煤改电”工程则让居民告别了冬季燃煤取暖的不便和污染。
在重大活动保障方面,北京电网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国网北京电力均实现了供电“零失误、零事故”。2023年,面对特大暴雨,仅用14天就实现了全部有人居住村、户通市电,展现了北京电网的应急保障能力。
展望未来:智能化、高效化是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北京电网将继续朝着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迈进。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新增500千伏及以上交流线路9万千米,变电容量9亿千伏安,存量通道输电能力将提升4000万千瓦以上,新增开工建设跨省跨区输电通道6000万千瓦以上,电网计划投资额将接近3万亿元。参照第三阶段规划智能化投资12.50%的占比数据,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电网智能化投资额约为3750亿元。
可以预见,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北京电网将更加坚强智能,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还将为首都的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北京电网的升级,不仅是一次技术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也塑造了城市的未来。从最初的宫廷用电到如今的世界一流电网,北京电网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电力工业从弱到强、从追赶到领跑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