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春节特展:70件文物揭秘皇家过年仪式
沈阳故宫春节特展:70件文物揭秘皇家过年仪式
沈阳故宫,这座承载着377年历史的清代宫殿,如今正以一场精心策划的“家国同春”节庆文化特展,向世人展示着清代宫廷的过年仪式。作为清王朝的“发祥重地”,沈阳故宫不仅见证了清朝从东北兴起至统一全国的历史进程,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物藏品,成为研究清代宫廷文化的重要窗口。
此次特展于2024年12月31日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的飞龙阁、翔凤阁开展,展览分为“万象和合”、“宫有余庆”、“福润致祥”三个单元,共展出近70件(套)院藏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清代宫廷的节庆文化,也让观众得以一窥皇家过年仪式的庄重与温馨。
万象和合:祭祀与祈福
走进“万象和合”单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与祭祀相关的文物。冬至祭天是清代皇帝每年必行的盛典。皇帝身着蓝色祭祀礼服,使用祭蓝(青)釉瓷器,前往天坛南部的圜丘祭天,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现场展出的“清祭蓝双兽耳盖罐”吸引了众多目光。该器物通体施霁蓝釉,色调均匀,釉面光润,蓝中闪紫。罐底部无釉,呈火石红色,边缘部分有不规则霁蓝流釉现象,是乾隆时期单色釉的代表作品。此外,“清康熙款祭蓝盘”、“清雍正款祭蓝碗”、“清嘉庆款祭蓝釉簠”等诸多祭祀器物也在展览中亮相。
书福纳祥、守岁宴饮、抄经祈福,岁末年初之际,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岁时礼俗让清宫内的节日氛围日益浓厚。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一被称为“嘉平朔日”,自康熙朝以来,皇帝都会在这一天书写“福”字,称为“嘉平书福”。所写“福”字除悬挂于宫中之外,也会分赐给亲近大臣、封疆大吏。现场展出的“清乾隆款掐丝珐琅海水云龙纹笔架”、“清乾隆款掐丝珐琅海水云龙纹水丞”、“清紫檀嵌玉管鬃毫大抓笔”等都是清代御制文房用品。
宫有余庆:皇家盛宴
清宫过年,从守岁开始,除夕请神,初五送神,这期间是真正意义上的春节。“清代皇帝平日独自进膳,只在年节时,才由内廷后妃们在乾清宫陪宴,称为‘家宴’。”沈阳故宫博物院展示交流部工作人员林城澔介绍,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一被称为“嘉平朔日”,自康熙朝以来,皇帝都会在这一天书写“福”字,称为“嘉平书福”。所写“福”字除悬挂于宫中之外,也会分赐给亲近大臣、封疆大吏。现场展出的“清乾隆款掐丝珐琅海水云龙纹笔架”、“清乾隆款掐丝珐琅海水云龙纹水丞”、“清紫檀嵌玉管鬃毫大抓笔”等都是清代御制文房用品。
除夕夜,皇帝大宴后宫家眷;正月初一,皇帝则宴请皇子、皇孙及宗室诸王。据乾隆元年至三年《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除夕家宴菜品包括点心五样、果盒两副、酥糕鲍螺四品、果锺八品,以及围膳、冷膳、热膳四十品等。“宫有余庆”单元展出的6件玉石菜,生动“再现”了清宫过年的饮食文化。
福润致祥:吉祥与祝福
“清娃娃门神”、“清乾隆款粉彩双凤耳百鹿尊”、“清白玉蝠磬双鱼壁挂”、“清粉彩大吉葫芦壁瓶”……在“福润致祥”单元,各类包含吉祥纹饰、具有吉祥寓意的文物陈设其间,呈现出了春节期间宫中处处祈福纳祥的美好画面。其中,春帖子是宫中词臣于立春之日向皇帝进呈的诗作,多为五言、七言绝句。“清代除词臣外,皇帝本人也撰春帖子,乾隆皇帝所作帖子词数量尤其可观,本次展出的‘清董邦达书画御制己丑春帖子图卷’上的五言诗和七言诗,就是乾隆皇帝为乙丑年(1769)《岁朝图》所题,表达对新春的祈盼和祝福。”林城澔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特别展出了来自岫岩满族自治县雨桐玉文化博物馆的玉石菜,这些精美的玉石雕刻作品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清代宫廷的饮食文化,也体现了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与普通百姓的过年方式相比,皇家的过年仪式无疑更加庄重和奢华。但无论是平民还是帝王,春节所寄托的对家国平安、幸福安康的祈愿却是相通的。正如展览主题“家国同春”所表达的,春节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节日,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庆典。通过这场特展,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感受那份跨越三百多年的皇家年味,体悟中华民族尊祖敬亲、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孝亲文化与礼乐文明。
此次特展将持续至2025年春节期间,对于喜爱历史和文化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场不容错过的视觉和文化盛宴。沈阳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唯一一座正宗清代皇宫,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满族、汉族和藏族的元素,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漫步于这座历经沧桑的宫殿中,欣赏着一件件珍贵文物,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节日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