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完美图像”到人机共创:AI如何改变摄影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03:3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完美图像”到人机共创:AI如何改变摄影


像野兽一样透明之一
作者:陈川端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指出,作为一种历史演化的主导力量,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根本性的影响,技术总会从总体上决定特定时代的艺术面貌和内涵,但艺术也有超越技术逻辑的独立性。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新一轮以算力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或在未来催生出新的艺术形态,甚至颠覆今天我们对“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的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同样给摄影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冲击,引发了摄影界的热烈讨论。面对AI技术的快速更迭,有人欢呼于新的制像手段的诞生,也有人忧心于技术扼杀创造力,担忧AI影像将取代摄影。

历史地来看,摄影从没有回避任何一次技术进步。一方面,作为摄影的本体属性之一,技术性要求摄影随着技术逻辑的演进,不断拓展自身疆界,进行自我更新。另一方面,坚守摄影本体,厘清AI影像与摄影的关系,探索AI技术给摄影的创作、接受、传播以及教育等带来何种新变,思考摄影的本体何在以及围绕摄影所形成的文化与知识、精神与气质有何独特性,也是题中之义。鉴于此,本刊策划了“AI与摄影”专题;刘杨以“图像”为基点,在理论层面辨析AIGC图像与摄影;海杰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探析AI生成图像的底层逻辑;吴毅强梳理了国内近年来的AI影像创作,思考AI介入当代影像艺术创作的方法与路径;杨莉莉结合教学实例讨论了AI所引发的摄影教育的变革。本刊诚挚欢迎对相关议题有兴趣的读者撰文参与研讨,期待您的投稿(投稿邮箱为zgsyj@chinaphoto.net.cn)。

现将4篇文章内容梗概摘要如下,完整内容详见《中国摄影家》杂志2024年第6期《专题:AI与摄影》。

制作“完美”图像

文/刘杨

人工智能领域的每一次进展—无论是算力增长、新模型发布,还是解决了某个实际问题—都触动人类的敏感神经,关于AI威胁论的讨论也伴随在每一次AI技术精进的狂欢中。对于直接影响视觉艺术领域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图像来说,这种狂欢与不安显得更为突出和真实。历史上,路易·达盖尔信件中提到的“热切的渴望”是摄影取得相较于绘画更为崭新的“制像身份”背后的驱动力。如今的AIGC图像仍旧是这种“渴望”的延续,并且其制作“完美图像”的能力,为以“制作图像”为目的和“作为图像”被观看的摄影带来一种“身份的焦虑”。

成为图像的摄影

“图像”作为一种交集

替代摄影的“完美图像”

摄影的回应


彩色相片
作者:横田大辅


OpenAI Sora模型生成的电影风格视频静帧
图片来源于Sora官网

幽灵理论与图像堆叠

文/海杰

法国摄影师纳达尔在《我的摄影师生涯》这本书里提到了作家巴尔扎克对摄影的理解,“所有的肉体都是由一层一层的幽灵般的图像组成,由无数叶子般的皮肤层层叠加而成”,“重复曝光意味着不可避免地要失去这样的一个幽灵层,也就是生命的本质”。在巴尔扎克看来,摄影这样基于客观对象进行拍摄的行为,是将由无数叶子构成的肉体的灵光给去除掉了,身体在巴尔扎克的“幽灵说”里变成了一个图像的叠加体。巴尔扎克的看法意外地呼应AI图像的生成逻辑,即“一层一层的幽灵般的图像”“无数叶子般的皮肤层层叠加”。

在AI生成技术面向大众的2023年里,它收获了惊喜,也遭遇了诟病,惊喜的是AI意外的制图能力,而其遭人诟病的原因,除了在于人们忧心其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的形成之外,还在于人们指认其缺乏情感。这种忧心和指认之间的悖谬,反映出人对媒介和其使用者的剥离和对AI的全能索求。事实上,所有的媒介都是中性且没有情感的,它们不会说话,也不会主动表达。我们通常在媒介里看到的情感,是媒介的使用者通过媒介释放出的某种情感。

图像观看经验

AI图像生成与视觉养成

AI底层架构师的文化设定

人机共创下的个性化与集体洪流

频道特性与数据共用
数据供养和图像反馈
审美偏差和在线逃逸
时间黑洞与数据“劳工”

摄影与AI图像的关系思辨


三个从UFO上下来的女孩
作者:海杰


根据生成的文字指令再次生成的图片
作者:海杰

希望还是绝望?

——AI介入当代影像艺术创作的路径探索

文/吴毅强

在当代艺术领域,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创作(或者至少是辅助创作)已经越来越普遍了。人工智能依赖于算法和理性逻辑,是理性发展到极致的产物,而艺术是追求自由的极致象征,两者本质上有着非常对立的一面。技术对艺术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尤为重要,甚至是革命性的。今天的人工智能,将再一次不可阻挡地改变艺术的生产方式和发展进程。当下问题的关键,已经不是要不要拥抱AI,而是AI如何更好地介入艺术创作。在创作中,艺术家如何把握住自己的主体性?艺术家需要对技术达到多深的理解,才能更自如地使用AI?笔者将结合近两年艺术界使用AI进行创作的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试图找寻出当代艺术与AI 的某些关系,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AI以及为使用AI进行艺术创作提供思考的资源。

AI艺术不等同于当代艺术

AI当代影像艺术的发轫与推进

AI当代影像艺术的创作路径


地方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之一
作者:方政


像野兽一样透明之一
作者:陈川端

“文生图”里的机器逻辑:

AIGC时代的摄影教育探索

文/杨莉莉

AIGC时代下摄影教育的最大“误区”

随着以ChatGPT(自然语言对话)、Midjourney(文本生成图像/文生图)、Sora(文本生成视频)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人工智能(AGI)的到来,很多人对于摄影发展的理解持“技术替代”论。摄影术从1839年诞生以来,它的进化方向一直是“简易化、移动化和计算化”:从早期的银版法、火棉胶,到手持相机、柯达胶卷,再到数码相机、数字后期处理,现在则是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计算摄影,都遵循这一路线。但是,摄影的核心教育并没有变,依然是学习“如何用光影塑造现实之事物”,令人惊愕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一点也正在被怀疑,“光影塑造现实之事物”,也可以变成“人工智能下的摄影图像的机器生成”。很多大学居然将摄影教育视为一种“落后的教育”“该淘汰的教育”,以及“不必要的教育”,甚至有大规模取消摄影课的趋势。

准确理解AIGC的“生成原理”

撰写出优质的提示词可以视为商业摄影教育在AIGC时代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并非唯一目标。因为AIGC并不仅仅是“生成”,还蕴含着其他更重要的技术理解问题。这些问题,也应当通过摄影教育予以讲解,让学生们知道AIGC的来龙去脉以及AIGC的可为与不可为。

“文生图”里的机器逻辑引发摄影教育变革

了解“文生图”的原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摄影课变成人工智能课,而是要清楚地知道AIGC能够给摄影课堂带来何种改变。


AI的疗愈01
作者:夏甄蔓


AI的疗愈05
作者:任沫璇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摄影家》杂志2024年第6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