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福山区:“五精工程”锻造社区书记职业素养
烟台市福山区:“五精工程”锻造社区书记职业素养
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聚焦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从“选育管评用”各环节全链条发力,通过实施精准“选”、精心“育”、精细“管”、精确“评”、精挑“用”等“五精工程”,着力锻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群众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头雁队伍,推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背景与起因
烟台市福山区管辖面积705平方公里,辖8个镇街,54个城市社区,总人口45.2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3.16万人。近年来,随着城区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聚、基层治理重心不断下移,社区书记承担的治理责任逐渐增大,新的形势对社区书记队伍的整体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社区书记粗放式培养方式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训体系满足不了素质提升的需求。对社区书记的培训主要集中在理论学习和外出观摩,内容比较单一,缺少实践锻炼和交流互动的机制,与培养出高素质社区书记的要求不相匹配,整体学习成效不强。二是管理方式满足不了赋能治理的需求。在社区书记管理中,忽视了社区书记能力素质“有高有低”的问题,没有针对社区书记实际水平以及所在社区的客观条件进行分类指导,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现象,导致成效“大打折扣”。三是奖惩机制满足不了激发干劲的需求。由于缺少多元的奖惩措施、畅通的晋升渠道,导致部分社区书记缺乏工作动力和激情,对工作投入精力不足,存在不愿闯、不愿试甚至不作为的问题。为有效破解这些问题,烟台市福山区从“选育管评用”全方面进行科学布局、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坚持多点协同发力,以更长远的眼光、更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建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推动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高质量提升。
“五精工程”具体内容
精准“选”,壮大头雁方阵力量
一是择优选任一批。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选人用人首位,在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中,成立街道“五人工作小组”,由工委书记牵头抓总、街道主任协助指挥、政工书记重点攻坚、组织委员专职推进、纪工委书记全程监督,确定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纪律作风好,业务能力强、协调能力强、服务能力强的“三好三强”选任标准,明确20种不得当选的具体情形,细化7类37项职责清单,全力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
二是街道选派一批。建立“第一书记”驻社帮扶机制,对于党组织服务水平不高的社区,从街道选派懂基层、善治理的优秀机关干部驻社担任“第一书记”,通过抓队伍促治理、抓党建强引领、抓规范促提升,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目前已累计向5个社区选派“第一书记”,进一步充实社区治理力量。
三是拓源储备一批。实施“雏雁储备”计划,将“95后”优秀社区工作者纳入“两委”成员后备力量、将优秀“两委”成员纳入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构建动态管理的后备人才库,目前已储备105名优秀年轻社区干部。大力开展社区“书记助理”招录,每年面向优秀高校毕业生、专业社工人才,抬高门槛招录一批“书记助理”,纳入社区书记后备力量重点培养。目前已累计招录52名“书记助理”,实现“一社区一书记助理”,社区后备干部“蓄水池”更加充盈。
精心“育”,强化头雁善为本领
一是多元培训提素能。打造“1+1+N”培训体系,每年开展1次“头雁领航”集中培训,通过专家辅导、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多样化形式,上好“思想课”“业务课”“案例课”“实战课”“纪律课”等5项课程;每季度开展1次“精治社工”专题培训,通过新闻写作、沟通协调、活动摄影等技能辅导,着力培养“会说、能写、善干”的“全能书记”;常态化开展“N”项街道特色培训,先后创建“小灶课堂”“治理小剧场”等5个培训品牌,推动按需施教、学用相长。
二是交流互鉴补短板。建立月度幸福论坛、季度书记沙龙活动机制,谋划“社区活动我来谈”“社区阵地我来学”“社区治理我来讲”“社区服务我来评”等4类主题活动,通过现场观摩、经验分享、圆桌座谈等形式,促使社区书记学思践悟、互促共进。目前已累计开展12期书记论坛、沙龙活动,为社区书记提供交流感悟、展示能力的机会和平台。
三是对标先进拓视野。积极开展“对标实训”活动,每年优选10名左右社区党组织书记,赴上海、厦门等先进地区进行为期1个月的跟班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明确差距、找准方向。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签订“结对共建”协议,确定挂职交流、双向培训、互动研修、资源联享等4项合作内容,实现两地干部互促共进、两地资源互融共通、两地经验互学共鉴。去年以来,选派14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参加“对标实训”,系统谋划32项经验转化项目,扎实推动先进地区治理经验落地落实。
精细“管”,把稳头雁领航之舵
一是规范备案管理。针对届中调整可能出现的人选把关不严问题,明确动议酝酿、资格审查、组织考察等6项规范流程,联合纪委监委、公检法、审计等18个部门联查联审,严把人选“入口关”。坚持“凡动必备”,建立社区党组织书记全周期成长档案,实行“一人一档”,严格执行新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区级备案管理程序,做到新任及时建档、离任统一封存、变动及时更新。
二是深化分类管理。坚持“先进带后进,后进变先进”理念,参照星级评定、品牌建设、阵地打造等5方面标准,将社区党组织书记划分“示范、骨干、潜力、守摊”4个类型,制定差异化管理措施,进行针对性培养提升。对于示范、骨干书记,由组织部门跟踪培养、直接联系,通过打造“书记工作室”、总结“书记工作法”、开发“书记特色课”,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对于潜力、守摊书记,由街道选派机关干部“一对一”帮扶,加强教育引导、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确保做好、做优基础工作。
三是推行结对帮带。优选统筹能力强、治理经验丰富的示范书记担任“红领导师”,统筹考虑社区地理位置、工作实际、优势资源等因素,每年帮带3-4名潜力或守摊书记,建立结对共建台账,明确结对共建计划,通过治理联抓、服务联做、活动联办等方式,带动“后进”社区书记快速进步。
精确“评”,激发头雁内生动力
一是抓好“提级述职”。实施半年“提级述职”制度,将社区党组织书记向街道工委述职升级为向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委员会述职,述职前通过实地走访、个别谈话、查阅资料等方式,调研年度重点任务推进情况,确保述职拧干“水分”、述出“干货”。采取“一述一评”的方式,由组织部、民政局、所属街道等部门现场打分评议,评议结果与荣誉称号评选、薪酬绩效等挂钩,真正让干得好的有掌声、干得差的坐不住。
二是用好“星级评定”。每半年开展1次社区党组织“星级评定”,指导街道根据区级评定意见制定具体办法,联合纪委监委、政法委、民政局等11个区直部门,对社区组织建设、民生福祉、平安建设、防范风险等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赋分。
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施“五精工程”,福山区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社区书记们不仅在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上得到了加强,还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更强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例如,通过“对标实训”活动,14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在先进地区的学习经验被成功转化为32项具体项目,推动了当地治理水平的提升。此外,通过分类管理和结对帮带机制,不同类型的社区书记都能得到针对性的培养和提升,实现了“先进带后进,后进变先进”的良性循环。
经验借鉴
福山区的“五精工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社区治理经验。首先,从选人用人到培训管理,再到考核激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确保了社区书记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其次,通过与先进地区的结对共建,实现了经验的跨区域交流和共享,为各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模式。最后,福山区注重分类管理和个性化培养,针对不同类型社区书记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这种精准施策的方式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