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职妈妈到社区“贴心人”:林丹的华丽转身
从全职妈妈到社区“贴心人”:林丹的华丽转身
从全职妈妈到社区“贴心人”,林丹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场华丽的转身。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能力的飞跃,更是社区和谐发展的见证。
从零开始:克服语言障碍,赢得居民信任
2023年,林丹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告别全职妈妈的身份,投身社区工作。然而,摆在她面前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语言不通。作为新上海人,林丹对沪语并不熟悉,这给她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初来乍到时,面对居民的沪语交流,我常常感到手足无措。”林丹回忆道。但是,她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选择迎难而上。她主动向社工前辈学习沪语,利用业余时间背诵常用语句,甚至在家中也营造沪语环境,让家人多用沪语与她交流。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次社区活动中。当时,林丹负责发放城隍庙提供的寿面。在走访过程中,她再次遇到了那位曾经将她拒之门外的阿姨。这一次,林丹用她新学的沪语,带着真诚的微笑和耐心的介绍,成功地打破了与阿姨之间的隔阂。阿姨打开家门的瞬间,不仅代表着对林丹的接纳,更是对她工作的肯定。
真心换真情:用行动赢得居民的心
在不断的走访中,林丹发现了一户纯老家庭正面临困境。老人因腿脚不利索,日常生活多有不便。林丹主动向他们介绍了街道为老年居民推出的“老友卡”政策,解决了他们的用餐难题。当“老友卡”制作完成后,她和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姚老师一起把卡交到老人的手上。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也让林丹更加坚定了做好社区工作的信念。
从新手到骨干: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一年的工作积累,让林丹在近期开展的社区电瓶车排摸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她和同事们将线上微信群与线下走访相结合,既方便了上班族,也实现了对社区居民的全覆盖宣传,有效提升了大家对电瓶车安全的认识。
过去一年来,林丹从被居民们称呼为“喂、欸、居委的……”,变成了亲切的“小林”。这简单的变化,见证了她从一名社工新人成长为社区不可或缺的一员。也让她不断加深对社区工作的认识。那就是通过日常的点滴小事,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建立起信任与亲近。
社区工作:全职妈妈的第二春
林丹的故事,是每一位全职妈妈转型社区工作者的缩影。根据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的调研,82.7%的全职妈妈有再就业打算。然而,行业变化和技能丢失成为她们重返职场的主要障碍。社区工作,恰好为她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社区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包括服务居民、完成社区事务、调解纠纷等。这些工作内容与全职妈妈在家庭中的角色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全职妈妈在照顾家庭过程中培养的耐心和细心,可以很好地运用在社区服务中;她们在组织家庭活动时积累的经验,也可以帮助她们更好地策划和执行社区活动。
更重要的是,社区工作往往具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和灵活的工作方式,能够帮助全职妈妈更好地平衡家庭与工作。正如林丹所说:“社区工作让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又能兼顾家庭,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从“小林”到“贴心人”:林丹的转型启示
林丹的成功转型,为其他全职妈妈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首先,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是快速融入社区的有效途径。其次,真诚和耐心是赢得居民信任的关键。最后,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掌握社区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做好这份工作的基础。
如今的林丹,已经成为了社区居民的老朋友和“贴心人”。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无论身份如何转变,真诚和用心都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或正在考虑这样的转变,不妨听听林丹的经验分享,或许你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和力量。